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隧道洞口段抗震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2.2 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隧道边仰坡动力响应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隧道洞口段震害类型与机理浅析 | 第18-22页 |
2.1 边仰坡、洞门结构震害机理分析 | 第18-19页 |
2.1.1 边仰坡、洞门结构震害类型 | 第18-19页 |
2.1.2 机理分析 | 第19页 |
2.2 洞口段衬砌结构震害机理分析 | 第19-21页 |
2.2.1 洞口段衬砌震害类型 | 第19-21页 |
2.2.2 机理分析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大断面黄土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2-60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确定模型参数与建立计算模型 | 第22-26页 |
3.2.1 确定模型参数 | 第22-23页 |
3.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23-24页 |
3.2.3 建立模型 | 第24-26页 |
3.3 进洞高程对大断面黄土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26-58页 |
3.3.1 监测点分布 | 第26-27页 |
3.3.2 进洞高程对仰坡坡面位移的影响分析 | 第27-32页 |
3.3.3 进洞高程对仰坡坡面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3.3.4 进洞高程对洞口段衬砌结构位移的影响分析 | 第35-46页 |
3.3.5 进洞高程对洞口段衬砌结构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46-55页 |
3.3.6 进洞高程对衬砌结构应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60-83页 |
4.1 试验设备与模型箱设计 | 第60-62页 |
4.1.1 振动台技术参数 | 第60-62页 |
4.1.2 试验模型箱设计 | 第62页 |
4.2 模型设计与传感器布置 | 第62-72页 |
4.2.1 填土选取与参数试验 | 第62-64页 |
4.2.2 模型相似性 | 第64-65页 |
4.2.3 隧道模型制作 | 第65-67页 |
4.2.4 传感器布置与模型填筑 | 第67-72页 |
4.3 加载地震波设计 | 第72-73页 |
4.4 试验模型结构变形破坏特征 | 第73-77页 |
4.4.1 坡脚进洞 | 第73-75页 |
4.4.2 0.5H高程进洞 | 第75-77页 |
4.5 试验模型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77-80页 |
4.5.1 隧道存在对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7-79页 |
4.5.2 隧道洞口段的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79-80页 |
4.6 试验模型应力响应特征 | 第80-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