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对照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脑卒中后痉挛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1页 |
1.2 痉挛的发生机制 | 第11-12页 |
1.3 痉挛的评定 | 第12-17页 |
1.3.1 痉挛的量表评定 | 第13-15页 |
1.3.2 电生理评估 | 第15-16页 |
1.3.3 超声评估 | 第16-17页 |
1.3.4 磁共振评估 | 第17页 |
1.4 痉挛的治疗 | 第17-19页 |
1.4.1 运动治疗与物理治疗 | 第17-18页 |
1.4.2 药物治疗 | 第18页 |
1.4.3 手术治疗 | 第18-19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4-29页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24页 |
3.2 两组患者改良As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3.3 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比较 | 第25页 |
3.4 两组患者小腿围度比较 | 第25-26页 |
3.5 两组患者肌肉结构参数比较 | 第26-29页 |
3.5.1 两组患者肌纤维长度(FL)比较 | 第27页 |
3.5.2 两组患者肌肉羽状角度(PA)比较 | 第27-28页 |
3.5.3 两组患者肌肉厚度(MT)比较 | 第28-2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9-35页 |
4.1 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肌的作用 | 第29-30页 |
4.2 脑卒中后痉挛肌的结构变化及超声评估 | 第30-32页 |
4.3 DMS对超声下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4.4 操作对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4.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