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66页 |
1.1 研究背景:私人财产保护和民主法制进程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 第18-24页 |
1.1.1 私人财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 第18-20页 |
1.1.2 法制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 第20-21页 |
1.1.3 民主政治呼声日益高涨 | 第21-22页 |
1.1.4 权利意识取代权力意识 | 第22-23页 |
1.1.5 存量规划成为城市规划的时代主题 | 第23-24页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对象界定 | 第24-31页 |
1.2.1 选题依据:现实问题的逼迫和理论重构的需要 | 第24-27页 |
1.2.2 研究对象界定:物权(财产权)、地役权、相邻关系和城市规划 | 第27-31页 |
1.3 既有研究概况 | 第31-56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31-42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42-54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54-56页 |
1.4 研究角度和方法 | 第56-59页 |
1.4.1 研究角度 | 第56-5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框架 | 第59-63页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63-66页 |
1.6.1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63-64页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64-66页 |
第2章 城市规划中地役权问题的反思 | 第66-92页 |
2.1 地役权的缺失:齐心里为什么齐心 | 第66-73页 |
2.1.1 齐心里为什么齐心:多走了三五步 | 第66-68页 |
2.1.2 齐心争取通行地役权 | 第68-70页 |
2.1.3 权利来自不义:城市规划对地役权的漠视 | 第70-72页 |
2.1.4 地役权缺位的弊端 | 第72-73页 |
2.2 竞合的地役权:翰林花园的花园哪里去了? | 第73-78页 |
2.2.1 老浙大直路的废存:为子孙后代争路 | 第73-75页 |
2.2.2 双方诉求的合理性:维持还是改变生活方式 | 第75-76页 |
2.2.3 僵持:通行地役权和安全地役权的竞合 | 第76-77页 |
2.2.4 城市规划就是处理地役权的衡平 | 第77-78页 |
2.3 地役权的极端表现:高尚小区让垃圾中转站走开 | 第78-85页 |
2.3.1 春江花月夜,垃圾中转变直运 | 第78-80页 |
2.3.2 “邻避”和地役权 | 第80-82页 |
2.3.3 基层公务员:等待集结号 | 第82-83页 |
2.3.4 余波未平 | 第83-85页 |
2.4 城市规划的地役权反思 | 第85-89页 |
2.4.1 地役权在城市规划中的广泛存在未得到承认 | 第85-86页 |
2.4.2 城市规划对地役权的认识有待提高 | 第86-87页 |
2.4.3 地役权侧重于城市规划的社会关系方面 | 第87-88页 |
2.4.4 消极地役权是维护城市规划的重要武器 | 第88-89页 |
2.5 小结 | 第89-92页 |
第3章 地役权法律制度简析 | 第92-122页 |
3.1 地役权的起源 | 第92-99页 |
3.1.1 地役权的起源 | 第92-94页 |
3.1.2 中国古代的地役权 | 第94-95页 |
3.1.3 地役权和民间法 | 第95-98页 |
3.1.4 各国地役权制度概况 | 第98-99页 |
3.2 地役权的涵义和社会功能 | 第99-106页 |
3.2.1 地役权的涵义 | 第99-101页 |
3.2.2 地役权的社会功能 | 第101-102页 |
3.2.3 地役权的扩张解释 | 第102-103页 |
3.2.4 地役权在物权法中的重要地位 | 第103-105页 |
3.2.5 地役权与城市规划 | 第105-106页 |
3.3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 | 第106-109页 |
3.3.1 相邻关系 | 第106-107页 |
3.3.2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联系 | 第107-108页 |
3.3.3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区别 | 第108-109页 |
3.3.4 地役权和相邻关系的统一 | 第109页 |
3.4 地役权的法律特征 | 第109-119页 |
3.4.1 地役权的种类 | 第109-111页 |
3.4.2 公共地役权(行政地役权) | 第111-113页 |
3.4.3 地役权的属性 | 第113-115页 |
3.4.4 地役权的成立与消灭 | 第115-117页 |
3.4.5 地役权的效力 | 第117-119页 |
3.5 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4章 建筑的地役权空间 | 第122-158页 |
4.1 建筑地役权空间的迷思 | 第122-129页 |
4.1.1 挑高阳台之惑:谁之空间? | 第122-124页 |
4.1.2 挑高阳台的实质是地役权空间 | 第124-127页 |
4.1.3 挑高阳台的深层次反思 | 第127页 |
4.1.4 建筑空间的法律保护 | 第127-129页 |
4.2 建筑的地役权空间 | 第129-141页 |
4.2.1 建筑地役权空间的历史 | 第129-132页 |
4.2.2 建筑地役权空间的实证 | 第132-137页 |
4.2.3 建筑地役权空间的扩张解释 | 第137-140页 |
4.2.4 建筑的地役权空间被忽视的原因 | 第140-141页 |
4.3 建筑地役权空间的意义 | 第141-149页 |
4.3.1 地役权空间是建筑功能的必要保障 | 第141-143页 |
4.3.2 建筑地役权空间是建筑群体组合的法则 | 第143-145页 |
4.3.3 地役权空间是塑造城市空间的内在规定 | 第145-147页 |
4.3.4 地役权空间的创新作用 | 第147-149页 |
4.4 地役权空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 | 第149-157页 |
4.4.1 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认识到地役权空间的重要性 | 第149-150页 |
4.4.2 建筑地役权空间的分离和强调 | 第150-152页 |
4.4.3 地役权空间的加法和减法 | 第152-155页 |
4.4.4 通过地役权创新建筑空间 | 第155-157页 |
4.5 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5章 城市的地役权空间 | 第158-202页 |
5.1 街道空间的地役权属性 | 第158-171页 |
5.1.1 街道塑造城市 | 第158-160页 |
5.1.2 街道的地役权属性 | 第160-163页 |
5.1.3 地役权塑造街道空间形态 | 第163-168页 |
5.1.4 街道复兴呼唤地役权回归 | 第168-171页 |
5.2 城市广场和地役权空间 | 第171-183页 |
5.2.1 城市广场起源于政治集会 | 第171-172页 |
5.2.2 城市广场的地役权解释 | 第172-175页 |
5.2.3 塑造城市广场的地役权空间形态 | 第175-180页 |
5.2.4 现代城市广场的虚假繁荣与地役权的回归 | 第180-183页 |
5.3 开放空间的地役权属性 | 第183-190页 |
5.3.1 开放空间的起源 | 第183-185页 |
5.3.2 开放空间的地役权基础 | 第185-187页 |
5.3.3 开放空间极端依赖于地役权法律制度 | 第187-188页 |
5.3.4 开放空间建设的现实挑战 | 第188-190页 |
5.4 城市设计的地役权视角 | 第190-200页 |
5.4.1 城市设计的反思:回到政治经济学 | 第190-191页 |
5.4.2 城市文脉主义:地役权的对话 | 第191-194页 |
5.4.3 城市肌理:地役权作用的强弱 | 第194-198页 |
5.4.4 灰空间、共享空间和地役权 | 第198-200页 |
5.5 小结 | 第200-202页 |
第6章 “邻避”、城市规划和地役权 | 第202-234页 |
6.1 当前对“邻避”的认识 | 第202-211页 |
6.1.1 “邻避”的定义和特征 | 第202-205页 |
6.1.2 对“邻避”的两个极端评价 | 第205页 |
6.1.3 目前对“邻避”的应对措施 | 第205-208页 |
6.1.4 “邻避”严重威胁城市规划 | 第208-211页 |
6.2 对“邻避”现象的反思 | 第211-221页 |
6.2.1 对“邻避”的认识误区 | 第211-213页 |
6.2.2 “邻避”是私有财产保护的产物 | 第213-214页 |
6.2.3 梳理“邻避”现象,缩小“邻避”范围 | 第214-215页 |
6.2.4 “邻避”是极端自私自利的表现 | 第215-218页 |
6.2.5 当前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邻避”问题 | 第218-221页 |
6.3 地役权对“邻避”的限制 | 第221-227页 |
6.3.1 地役权对“邻避”的限制 | 第221-222页 |
6.3.2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 第222-223页 |
6.3.3 地役权对“邻避”项目的意义 | 第223-225页 |
6.3.4 地役权限制“邻避”的实证 | 第225-227页 |
6.4 城市规划作为地役权 | 第227-232页 |
6.4.1 城市规划作为地役权 | 第227-229页 |
6.4.2 城市规划对“邻避”的限制 | 第229-230页 |
6.4.3 建立基于地役权思维的城市规划理念 | 第230页 |
6.4.4 地役权开启了针对“邻避”行为的法律诉讼机制 | 第230-232页 |
6.5 小结 | 第232-234页 |
第7章 地役权和城市规划的法治化诉求 | 第234-264页 |
7.1 从地役权到城市规划 | 第234-240页 |
7.1.1 从乡村地役权到城市地役权的沿革脉络 | 第234-237页 |
7.1.2 从城市地役权到城市规划的演进路径 | 第237-238页 |
7.1.3 地役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 第238-240页 |
7.2 现代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地役权畸变 | 第240-247页 |
7.2.1 欧洲城市的中世纪起源 | 第240-241页 |
7.2.2 中国传统城市的地役权缺失 | 第241-243页 |
7.2.3 地役权与近代殖民城市的出现 | 第243-246页 |
7.2.4 地役权与小城镇的春天 | 第246-247页 |
7.3 城市规划进程中地役权续存的法理基础 | 第247-253页 |
7.3.1 地役权是城市土地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要求 | 第247-249页 |
7.3.2 地役权是保证土地利用的良法设计 | 第249-250页 |
7.3.3 地役权为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创新机制 | 第250-252页 |
7.3.4 地役权制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辩护 | 第252-253页 |
7.4 城市规划难题的解决:地役权的应对方案 | 第253-256页 |
7.4.1 城市建设管线架设难题 | 第254-255页 |
7.4.2 业主公约的正当性根基 | 第255-256页 |
7.4.3 竞业禁止约定的正当性基础 | 第256页 |
7.5 地役权制度视阈下的城市规划理论反思 | 第256-263页 |
7.5.1 被遗忘的理想——霍华德的社会城市 | 第256-258页 |
7.5.2 突破围墙——格迪斯的城市进化思想 | 第258-259页 |
7.5.3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基于地役权的批判 | 第259-261页 |
7.5.4 城市规划向地役权的回归 | 第261-263页 |
7.6 小结 | 第263-264页 |
第8章 构建基于地役权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以阳光权为例 | 第264-316页 |
8.1 阳光权的地役权属性 | 第264-270页 |
8.1.1 阳光权的相邻权和地役权法律二重性 | 第264-265页 |
8.1.2 阳光权法律二重性的界定 | 第265-267页 |
8.1.3 阳光权的进一步分解与界定 | 第267-270页 |
8.2 将城市规划上升为地役权——城市规划编制设定阳光权 | 第270-277页 |
8.2.1 城市规划对阳光权的设定 | 第270-272页 |
8.2.2 地役权解决了城市规划阳光权的合法性问题 | 第272-274页 |
8.2.3 城市规划对阳光权二重性的界定 | 第274-276页 |
8.2.4 通过城市规划编制设定地役权 | 第276-277页 |
8.3 以地役权实现来保证阳光权规划 | 第277-285页 |
8.3.1 阳光权规划遭受私有财产拷问 | 第277-279页 |
8.3.2 阳光权行政诉讼面临司法困境 | 第279-282页 |
8.3.3 地役权属性保证阳光权的规划权推定成立 | 第282-283页 |
8.3.4 地役权增强了阳光权规划审批的合法性 | 第283-285页 |
8.4 法院基于地役权全程参与阳光权的城市规划 | 第285-292页 |
8.4.1 传统行政诉讼对阳光权城市规划的疏离 | 第285-286页 |
8.4.2 地役权开启对阳光权的普通法审判 | 第286-287页 |
8.4.3 地役权对阳光权的衡平法判决 | 第287-289页 |
8.4.4 法院基于地役权对阳光权进行司法审查 | 第289-290页 |
8.4.5 法院全面介入阳光权的城市规划 | 第290-292页 |
8.5 构建基于地役权理念的阳光权规划体系 | 第292-294页 |
8.6 城市规划中地役权方法的应用 | 第294-314页 |
8.6.1 将地役权理念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 第294-306页 |
8.6.2 现行城市规划依然坚持以警察权为核心范式 | 第306-311页 |
8.6.3 实现城市规划从警察权到地役权的范式转移 | 第311-312页 |
8.6.4 基于地役权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 第312-314页 |
8.7 小结 | 第314-316页 |
第9章 结论 | 第316-332页 |
9.1 全面建设基于地役权的城市规划 | 第316-320页 |
9.1.1 确立城市规划作为地役权 | 第316-318页 |
9.1.2 城市规划编制作为地役权体系编制 | 第318页 |
9.1.3 地役权给予城市规划实施以民法物权的支持 | 第318-319页 |
9.1.4 法院基于地役权对城市规划的全面介入和强力支持 | 第319-320页 |
9.2 地役权基础和方法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 第320-325页 |
9.2.1 顺应了私人财产保护的形势发展 | 第320-321页 |
9.2.2 切合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 第321-322页 |
9.2.3 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协商对话机制 | 第322-323页 |
9.2.4 加强了城市规划的司法保障 | 第323-324页 |
9.2.5 适应了城市更新和存量规划的新需要 | 第324-325页 |
9.3 对城市规划的创新 | 第325-327页 |
9.3.1 引入了地役权空间的概念 | 第325-326页 |
9.3.2 建立了基于地役权的城市规划架构 | 第326页 |
9.3.3 实现了城市规划的范式转移 | 第326-327页 |
9.4 本研究的实证检验和发展前瞻 | 第327-328页 |
9.5 本研究的反思 | 第328-332页 |
9.5.1 传统技术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 | 第328-329页 |
9.5.2 司法审判的倒逼机制 | 第329-330页 |
9.5.3 公权力和私权利的调和 | 第330-3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32-348页 |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摘录 | 第348-357页 |
附录二:关于对垃圾中转站落户钱江新城规划的抗议书 | 第357-361页 |
附录三:翰林花园的业主们,行动起来!!! | 第361-363页 |
附录四:英格兰国王约翰赐予剑桥自治市的特许状 | 第363-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364页 |
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