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3-14页 |
1.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1.3.1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 | 第14-15页 |
1.3.2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 | 第15-16页 |
1.3.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 | 第16-17页 |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视角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9-21页 |
1.6.1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2 主要难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与成效 | 第21-30页 |
2.1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脉络 | 第21-22页 |
2.1.1 统收统支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21页 |
2.1.2 包干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21-22页 |
2.1.3 分税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22页 |
2.2 我国纵向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 | 第22-25页 |
2.2.1 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 | 第23-25页 |
2.2.2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 | 第25页 |
2.3 我国一般性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 | 第25-28页 |
2.3.1 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 | 第26页 |
2.3.2 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 | 第26-28页 |
2.4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综合成效 | 第28-29页 |
2.4.1 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 | 第28页 |
2.4.2 有利于稳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2.4.3 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 | 第28-29页 |
2.4.4 有利于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 第29页 |
2.4.5 有利于带动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发展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困境 | 第30-35页 |
3.1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制度仍不健全 | 第30-31页 |
3.1.1 相关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第30页 |
3.1.2 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加强监管 | 第30页 |
3.1.3 预算统筹机制有待整合 | 第30-31页 |
3.2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失衡 | 第31-32页 |
3.2.1 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较低 | 第31页 |
3.2.2 横向财力失衡问题突出 | 第31-32页 |
3.3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绩效标准单一 | 第32-33页 |
3.3.1 经济效率考核标准一花独秀 | 第32-33页 |
3.3.2 领导考核指标影响制度执行 | 第33页 |
3.4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环节薄弱 | 第33-34页 |
3.4.1 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约束 | 第33-34页 |
3.4.2 财政部门的分配职能有待充分发挥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建议 | 第35-41页 |
4.1 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4.1.1 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35页 |
4.1.2 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的预算管理 | 第35-36页 |
4.2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 第36-38页 |
4.2.1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任范围 | 第36-37页 |
4.2.2 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机制 | 第37页 |
4.2.3 定期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37-38页 |
4.3 建立多元绩效标准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4.3.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制度 | 第38页 |
4.3.2 挖掘百花齐放式的绩效标准 | 第38-39页 |
4.3.3 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奖惩机制 | 第39页 |
4.4 从严把控财政转移支付执行环节 | 第39-40页 |
4.4.1 严格控制专项财政转移支付 | 第39-40页 |
4.4.2 共建多元监督途径 | 第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