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5页 |
1. 偏头痛的概况 | 第10-13页 |
1.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资料 | 第10-11页 |
1.2 偏头痛的危害及研究偏头痛的意义 | 第11-13页 |
2. 偏头痛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6页 |
2.1 西医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 中医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3. 偏头痛的治疗概况 | 第16-19页 |
3.1 西医的治疗概况 | 第16-18页 |
3.2 中医的治疗概况 | 第18-19页 |
4. 偏头痛动物实验模型 | 第19-21页 |
4.1 硝酸甘油型偏头痛模型 | 第19-20页 |
4.2 皮层扩布性抑制模型 | 第20-21页 |
4.3 基因模型 | 第21页 |
5. 立项依据和目的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 第25-34页 |
1. 材料 | 第25-2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1.2 药品试剂、仪器及药品配制 | 第25-28页 |
2. 方法 | 第28-34页 |
2.1 动物分组、给药方法和偏头痛模型制备 | 第28-29页 |
2.2 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 第29-30页 |
2.3 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30-31页 |
2.4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P和CGRP的含量 | 第31-32页 |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os在脑干组织的表达 | 第32-33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4-37页 |
1. 活血疏风颗粒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SP和CGRP的含量 | 第35页 |
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os在脑干组织的表达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44页 |
1 活血疏风法治疗偏头痛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37-42页 |
1.1 中医立法思想的确立 | 第37-39页 |
1.2 组方原则及药物配伍意义 | 第39-42页 |
2 活血疏风颗粒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