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方案 | 第11-12页 |
第2章 从审查立案到登记立案的转型 | 第12-19页 |
2.1 转型的原因:审查立案的积弊 | 第12-15页 |
2.1.1 起诉“门槛”过高,不利于保护行政诉权 | 第12-14页 |
2.1.2 审查标准不一,法院裁量权过大 | 第14-15页 |
2.1.3 过分追求高结案率,年底不立案现象突出 | 第15页 |
2.2 转型的目标: 登记立案之愿景 | 第15-19页 |
2.2.1 登记立案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2.2.2 登记立案之优势 | 第16-19页 |
第3章 现状:“准登记立案制” | 第19-22页 |
3.1“准登记立案制”的确立 | 第19-20页 |
3.2 实行“准登记立案”的原因 | 第20-22页 |
3.2.1 我国目前缺乏完善且有效的诉前纠纷分流机制 | 第20-21页 |
3.2.2 部分案件存在“进的来、出不去”的隐忧 | 第21页 |
3.2.3 司法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 第21-22页 |
第4章“准登记立案制”变革对法院的冲击 | 第22-28页 |
4.1 案件“井喷”与案多人少之间的矛盾 | 第22-24页 |
4.2 恶意诉讼多发与司法资源有限的矛盾 | 第24-25页 |
4.3 起诉“门槛”降低与后续审执难的矛盾 | 第25页 |
4.4 释明规则不详与咨询人数众多的矛盾 | 第25-28页 |
第5章“准登记立案”背景下的应对之策 | 第28-36页 |
5.1 规范起诉程序标准完善登记手续 | 第28页 |
5.2 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节约司法资源 | 第28-29页 |
5.3 疏浚信息反馈渠道优化立案评价 | 第29-31页 |
5.4 设置立案分流机制提升立案效率 | 第31页 |
5.5 细化立案释明规则确保当场立案 | 第31-32页 |
5.6 开放案后审查程序促进程序参与 | 第32-33页 |
5.7 加强行政审判力量定期培训学习 | 第33-34页 |
5.8 落实法院惩戒机制强化立案监督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