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辣椒溶杆菌X2-3抗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及其特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8页
    1.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第12-17页
        1.1.1 生防微生物的种类第13-15页
            1.1.1.1 生防细菌第13页
            1.1.1.2 生防真菌第13-14页
            1.1.1.3 生防放线菌第14-15页
            1.1.1.4 植物内生菌第15页
        1.1.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第15-17页
    1.2 溶杆菌属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1 溶杆菌属细菌的分类第17-18页
        1.2.2 溶杆菌属的生物学及生化特征第18页
        1.2.3 溶杆菌属的生防机理第18-20页
            1.2.3.1 定殖作用第18-19页
            1.2.3.2 产生抗生素第19页
            1.2.3.3 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第19-20页
            1.2.3.4 诱导寄主抗病性第20页
        1.2.4 溶杆菌属生物防治的应用第20-21页
    1.3 溶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第21-24页
        1.3.1 几丁质酶第21-22页
        1.3.2 β-1,3-葡聚糖酶第22页
        1.3.3 WAP-8294A第22-23页
        1.3.4 HSAF第23页
        1.3.5 Cephabacins第23-24页
    1.4 拮抗细菌次生代谢物质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第24-26页
        1.4.1 沉淀法第24页
        1.4.2 溶媒萃取法第24-25页
        1.4.3 色谱技术第25-26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1.1 菌株第28页
        2.1.2 培养基配方第28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8-29页
        2.1.4 主要试剂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4页
        2.2.1 培养条件优化第29-30页
            2.2.1.1 生长曲线测定第29页
            2.2.1.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第29-30页
            2.2.1.3 培养条件单因素优化试验第30页
        2.2.2 抗菌物质的初步分离第30-32页
            2.2.2.1 培养液的制备和预处理第30-31页
            2.2.2.2 硫酸铵沉淀法初步分离抗菌物质第31页
            2.2.2.3 萃取法提取抗菌物质第31页
            2.2.2.4 硅胶柱层析分离抗菌物质第31-32页
        2.2.3 抗菌粗提物的理化性质分析第32页
            2.2.3.1 温度稳定性第32页
            2.2.3.2 紫外稳定性第32页
            2.2.3.3 蛋白酶K稳定性第32页
        2.2.4 X2-3 抗菌粗提物抗菌特性分析第32-33页
            2.2.4.1 X2-3 抗菌物质对不同病原菌抑菌活性测定第32-33页
            2.2.4.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第33页
        2.2.5 抗菌粗提物抗菌机制初步分析第33-34页
            2.2.5.1 对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33页
            2.2.5.2 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49页
    3.1 辣椒溶杆菌X2-3 培养条件优化第34-39页
        3.1.1 生长曲线测定第34页
        3.1.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第34-35页
        3.1.3 培养条件单因素优化第35-39页
            3.1.3.1 温度对培养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5-36页
            3.1.3.2 时间对培养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6-37页
            3.1.3.3 装液量对培养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7页
            3.1.3.4 接种量对培养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7-38页
            3.1.3.5 初始pH对培养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3.1.3.6 摇床转速对培养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9页
    3.2 X2-3 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第39-42页
        3.2.1 硫酸铵沉淀抑菌活性测定第39-40页
        3.2.2 萃取法提取抗菌物质第40页
        3.2.3 硅胶柱层析分离抗菌物质第40-42页
    3.3 X2-3 粗提物理化性质分析第42-44页
        3.3.1 温度稳定性第42-43页
        3.3.2 紫外稳定性第43页
        3.3.3 蛋白酶K稳定性第43-44页
    3.4 X2-3 粗提物的特性分析第44-46页
        3.4.1 粗提物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第44-46页
            3.4.1.1 粗提物对病原真菌、卵菌的抑菌活性第44-45页
            3.4.1.2 粗提物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第45-46页
        3.4.2 X2-3 抗菌粗提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第46页
    3.5 X2-3 抗菌机制的初步分析第46-49页
        3.5.1 X2-3 抗菌粗提物对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46-47页
        3.5.2 X2-3 抗菌粗提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5 总结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表发论文情况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球毛壳菌ND35菌株对作物抗逆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