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小麦根腐病及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小麦根腐病病原及层出镰孢菌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2 小麦根腐病的病害防治 | 第13-14页 |
1.2 荧光蛋白在植物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1 荧光蛋白的性质与结构 | 第15-16页 |
1.2.2 红色荧光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相较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1.3 丝状真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7-22页 |
1.3.1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17-20页 |
1.3.2 丝状真菌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20-21页 |
1.3.3 用于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选择标记 | 第21-22页 |
1.3.3.1 营养缺陷型标记 | 第21页 |
1.3.3.2 药物抗性标记 | 第21页 |
1.3.3.3 功能标记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2.1.2 实验中所用到的相关试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3-24页 |
2.1.3 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6页 |
2.2.1 载体的构建 | 第24-29页 |
2.2.2 野生型F. proliferatum对潮霉素B的耐受实验及孢子萌发最适条件筛选 | 第29-30页 |
2.2.3 F. proliferatum的遗传转化 | 第30页 |
2.2.4 转化子总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5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1-32页 |
2.2.6 转化子在不同pH培养基上的生长 | 第32页 |
2.2.7 转化子胞外酶代谢检测分析 | 第32-33页 |
2.2.8 转DsRed基因的层出镰孢菌的侵染对小麦活性氧和保护酶类的影响 | 第33-35页 |
2.2.9 层出镰孢菌接种小麦后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3.1 F. proliferatum的遗传转化、荧光表达及转化子的鉴定 | 第36-42页 |
3.1.1 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3.1.2 野生型菌株对潮霉素B的耐受性实验及孢子萌发最适条件的筛选 | 第37-39页 |
3.1.3 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的获得 | 第39-40页 |
3.1.4 转化子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及PCR鉴定 | 第40-42页 |
3.2 转化子的稳定性、生长特性分析及胞外酶代谢分析 | 第42-47页 |
3.2.1 转化子的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3.2.2 转化子生长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3.2.3 转化子胞外酶代谢分析 | 第45-47页 |
3.3 层出镰孢菌接种鲁麦21不同时间活性氧和保护酶类的变化 | 第47-53页 |
3.3.1 组织中H2O2活性分析 | 第48页 |
3.3.2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酶活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3 过氧化氢(CAT)酶活性分析 | 第50页 |
3.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50-51页 |
3.3.5 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利用电击介导法将外源基因导入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53页 |
4.2 转化子菌株Fp-RFP的鉴定及其与野生型菌株Fp-1 的比较 | 第53页 |
4.3 转化子菌株Fp-RFP和野生型菌株Fp-1 接种鲁麦21后组织中活性氧和保护酶类的研究 | 第53-54页 |
4.4 转化子菌株Fp-RFP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