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及注疏的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7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7-10页 |
1.2.1 历史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2 美学思想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3 社会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目标内容 | 第12-13页 |
2《清静经》及注疏的简介 | 第13-17页 |
2.1《清静经》的出现及流布 | 第13-15页 |
2.2《清静经》及其注疏版本简介 | 第15-17页 |
3《清静经》及注疏的美学意蕴 | 第17-41页 |
3.1《清静经》及注疏中美学内涵的道家渊源 | 第17-26页 |
3.2《清静经》及注疏中的美学内涵 | 第26-41页 |
3.2.1“清静”的心本体论属性 | 第26-30页 |
3.2.2“澄心遣欲”的审美心态论 | 第30-33页 |
3.2.3“逆成仙”的复归思想 | 第33-36页 |
3.2.4“内丹”——内审美 | 第36-41页 |
4《清静经》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1-46页 |
4.1 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畸形社会心态的疏导 | 第41-42页 |
4.2 对建构“民族美学”的有益补充 | 第42-43页 |
4.3《清静经》与休闲美学的关系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