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14页 |
1.2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1.3.1 绿松石器的考古学全面研究 | 第15-18页 |
1.3.2 绿松石的释名及其文化研究 | 第18-19页 |
1.3.3 绿松石器的制作研究 | 第19-20页 |
1.3.4 绿松石的科技考古和探源研究 | 第20-23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2 楚文化区的绿松石制品 | 第25-45页 |
2.1 楚文化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25-38页 |
2.1.1 春秋早中期 | 第25-26页 |
2.1.2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 第26-29页 |
2.1.3 战国中晚期 | 第29-34页 |
2.1.4 曾侯乙墓出土的绿松石制品 | 第34-38页 |
2.2 楚文化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38-42页 |
2.2.1 非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38-39页 |
2.2.2 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39-42页 |
2.3 楚文化区绿松石制品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 第42-43页 |
2.4 小结 | 第43-45页 |
3 中原文化区的绿松石制品 | 第45-63页 |
3.1 中原文化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45-56页 |
3.1.1 春秋时期 | 第45-49页 |
3.1.2 战国时期 | 第49-56页 |
3.2 中原文化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56-61页 |
3.2.1 非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56-58页 |
3.2.2 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58-61页 |
3.3 中原文化区绿松石制品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 第61-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4 吴越文化区的绿松石制品 | 第63-74页 |
4.1 吴越文化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63-69页 |
4.1.1 春秋中晚期 | 第63-69页 |
4.1.2 战国初期 | 第69页 |
4.2 吴越文化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69-72页 |
4.2.1 非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69-71页 |
4.2.2 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71-72页 |
4.3 吴越文化区绿松石制品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 第72-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5 北方地区的绿松石制品 | 第74-98页 |
5.1 东北地区 | 第74-79页 |
5.1.1 东北地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74-77页 |
5.1.2 东北地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77-79页 |
5.2 冀北地区 | 第79-84页 |
5.2.1 冀北地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79-82页 |
5.2.2 冀北地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82-84页 |
5.3 内蒙古地区 | 第84-89页 |
5.3.1 内蒙古地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84-87页 |
5.3.2 内蒙古地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87-89页 |
5.4 甘宁地区 | 第89-93页 |
5.4.1 甘宁地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89-92页 |
5.4.2 甘宁地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92-93页 |
5.5 新疆地区 | 第93-96页 |
5.5.1 新疆地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93-94页 |
5.5.2 新疆地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94-96页 |
5.6 北方地区绿松石制品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 第96页 |
5.7 小结 | 第96-98页 |
6 西南地区的绿松石制品 | 第98-108页 |
6.1 西南地区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 第98-102页 |
6.1.1 春秋中晚期 | 第98-99页 |
6.1.2 战国时期 | 第99-102页 |
6.2 西南地区绿松石制品的主要类型 | 第102-106页 |
6.2.1 非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102-104页 |
6.2.2 镶嵌绿松石制品 | 第104-106页 |
6.3 西南地区绿松石制品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 第106-107页 |
6.4 小结 | 第107-108页 |
7 东周时期绿松石的功能探讨 | 第108-113页 |
7.1 绿松石的装饰功能探讨 | 第108-110页 |
7.1.1 人体装饰品 | 第108-109页 |
7.1.2 器物装饰品 | 第109-110页 |
7.2 绿松石的其他功能探讨 | 第110-113页 |
7.2.1 葬玉 | 第110-111页 |
7.2.2 实用 | 第111页 |
7.2.3 其他 | 第111-113页 |
8 东周时期绿松石制品的地域特征和等级特征 | 第113-123页 |
8.1 东周时期绿松石制品的地域特征探讨 | 第113-120页 |
8.1.1 非镶嵌绿松石制品的地域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8.1.2 镶嵌绿松石制品的地域分析 | 第117-119页 |
8.1.3 从绿松石制品制作工艺分析地域差异性 | 第119-120页 |
8.2 东周时期绿松石制品的等级特征探讨 | 第120-123页 |
8.2.1 五大区域绿松石制品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分析 | 第121页 |
8.2.2 从绿松石制品器类分析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 第121-123页 |
9 东周时期绿松石制品产源探讨 | 第123-129页 |
9.1 国内外绿松石产地分布 | 第123-124页 |
9.2 中国绿松石制品产地探讨的方法 | 第124-125页 |
9.3 东周时期绿松石制品的产源探讨 | 第125-129页 |
10 结语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附录A:附表 | 第142-171页 |
附表 1:楚文化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统计表 | 第142-147页 |
附表 2:中原文化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统计表 | 第147-154页 |
附表 3:吴越文化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统计表 | 第154-158页 |
附表 4:北方地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统计表 | 第158-167页 |
附表 5:西南地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统计表 | 第167-171页 |
附录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