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轿车悬架零部件性能匹配与轻量化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34页
        1.2.1 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综述第16-27页
        1.2.2 汽车疲劳耐久性分析研究综述第27-31页
        1.2.3 整车性能匹配研究综述第31-3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38页
第2章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建立及验证第38-58页
    2.1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第38-39页
    2.2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39-52页
        2.2.1 轮胎动力学建模第39-42页
        2.2.2 前悬架系统建模及验证第42-47页
        2.2.3 后悬架系统建模及验证第47-50页
        2.2.4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2.3 路面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2.4 整车模型试验验证第53-57页
        2.4.1 行驶平顺性试验验证第54-55页
        2.4.2 操纵稳定性试验验证第55-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3章 基于虚拟试验场的悬架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第58-72页
    3.1 疲劳分析基本理论第58-61页
        3.1.1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第58-59页
        3.1.2 循环计数方法第59-60页
        3.1.3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第60页
        3.1.4 动应力计算方法第60-61页
    3.2 虚拟试验场耐久性路面建模第61-62页
    3.3 前悬架下控制臂疲劳寿命预测第62-67页
        3.3.1 基于惯性释放法的下控制臂有限元静力分析第62-64页
        3.3.2 下控制臂动态载荷时间历程第64-66页
        3.3.3 下控制臂疲劳寿命预测第66-67页
    3.4 后悬架扭转梁疲劳寿命预测第67-71页
        3.4.1 模态应力恢复理论第67-68页
        3.4.2 扭转梁模态应力恢复结果第68-70页
        3.4.3 扭转梁疲劳寿命预测第70-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整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优化匹配第72-100页
    4.1 影响整车性能的悬架系统特性参数研究第72-77页
        4.1.1 悬架动力学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第72-76页
        4.1.2 悬架K&C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4.2 前后悬架系统性能仿真分析第77-81页
        4.2.1 左右车轮平行跳动工况第78-79页
        4.2.2 同向侧向力工况第79页
        4.2.3 前后悬架偏频和阻尼比第79-80页
        4.2.4 悬架性能参数仿真计算结果第80-81页
    4.3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结构参数对悬架性能的影响第81-88页
        4.3.1 基于熵权法和TOPSIS法的结构综合贡献系数计算方法第82-83页
        4.3.2 下控制臂参数对前悬架性能的影响第83-86页
        4.3.3 扭转梁参数对后悬架性能的影响第86-88页
    4.4 整车性能多目标优化第88-98页
        4.4.1 近似模型方法和NSGA-II优化算法第88-92页
        4.4.2 整车性能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定义第92-94页
        4.4.3 近似模型的建立及误差分析第94-96页
        4.4.4 整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多目标优化第96-98页
    4.5 整车性能匹配优化结果验证第98-99页
    4.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轻量化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第100-120页
    5.1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结构拓扑优化第100-104页
        5.1.1 载荷提取第100-101页
        5.1.2 下控制臂结构拓扑优化第101-103页
        5.1.3 扭转梁结构拓扑优化第103-104页
    5.2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参数化建模第104-106页
        5.2.1 网格变形技术第104-105页
        5.2.2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第105-106页
    5.3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轻量化多目标优化第106-111页
        5.3.1 轻量化多目标优化框架第107页
        5.3.2 优化问题的定义第107-109页
        5.3.3 基于Kriging近似模型的多目标优化第109-111页
    5.4 轻量化前后结构性能对比分析第111-114页
        5.4.1 轻量化前后低频固有振动特性对比分析第111-112页
        5.4.2 轻量化前后刚度性能对比分析第112页
        5.4.3 轻量化前后结构强度对比分析第112-113页
        5.4.4 轻量化前后疲劳寿命对比分析第113-114页
    5.5 轻量化前后整车性能对比分析第114-116页
        5.5.1 轻量化前后行驶平顺性对比分析第114-115页
        5.5.3 轻量化前后操纵稳定性对比分析第115-116页
    5.6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轻量化评价方法研究第116-118页
        5.6.1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轻量化系数第116-117页
        5.6.2 下控制臂和扭转梁的轻量化分析与评价第117-118页
    5.7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6章 后悬架扭转梁样件试制及性能验证第120-132页
    6.1 后悬架扭转梁样件试制第120-121页
    6.2 后悬架扭转梁结构性能试验验证第121-130页
        6.2.1 低阶固有振动特性试验验证第121-122页
        6.2.2 扭转刚度试验验证第122-124页
        6.2.3 强度及疲劳性能试验验证第124-130页
    6.3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6页
    7.1 全文总结第132-133页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33-134页
    7.3 研究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柱[6]芳烃的主客体识别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设计制备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