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智慧城市相关理论 | 第12-20页 |
2.1 什么是智慧城市 | 第12-14页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智慧城市的成因及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2.2 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2.3 智慧城市的运作模式 | 第16-18页 |
2.3.1 智慧城市的投资模式 | 第16-17页 |
2.3.2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 第17-18页 |
2.3.3 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 | 第18页 |
2.4 智慧城市的价值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研究 | 第20-31页 |
3.1 国外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研究 | 第20-23页 |
3.1.1 政府独自投资建网并运营 | 第20-21页 |
3.1.2 政府投资并委托专业公司建网运营 | 第21-22页 |
3.1.3 政府牵头、运营商投资建网的BOT模式 | 第22-23页 |
3.1.4 运营商独立投资建网运营 | 第23页 |
3.2 国内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研究 | 第23-26页 |
3.2.1 运营商投资运营 | 第24页 |
3.2.2 联合建设运营 | 第24-25页 |
3.2.3 联合公司化运营 | 第25-26页 |
3.3 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的特征 | 第26-27页 |
3.4 各种运营模式优劣分析 | 第27-28页 |
3.4.1 关于政府主导型 | 第27页 |
3.4.2 关于市场主导型 | 第27-28页 |
3.5 运营模式比较与选择 | 第28页 |
3.6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中的问题 | 第28-31页 |
3.6.1 政府资金投入来源及风险控制 | 第29页 |
3.6.2 规划混乱与标准不一 | 第29页 |
3.6.3 运营商盈利难题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创新模式——政府加平台公司 | 第31-42页 |
4.1 政府平台公司的由来与发展 | 第31-32页 |
4.2 从城市运营商到智慧城市运营商的转变 | 第32-33页 |
4.3 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参与智慧城市运营的环境分析——基于PEST模型 | 第33-36页 |
4.3.1 政策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4.3.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4.3.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4.3.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6页 |
4.4 政府加平台公司的运营模式 | 第36-38页 |
4.4.1 投资阶段 | 第36-37页 |
4.4.2 建设阶段 | 第37页 |
4.4.3 运营阶段 | 第37-38页 |
4.5 政府加平台公司运营模式评价 | 第38-42页 |
4.5.1 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决定了运营模式 | 第38-39页 |
4.5.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的优劣 | 第39-42页 |
第五章 中新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案例 | 第42-53页 |
5.1 中新生态城的背景 | 第42-43页 |
5.1.1 关于中新生态城 | 第42页 |
5.1.2 关于中新生态城的平台公司 | 第42-43页 |
5.2 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5.3 基础网络的建设运营 | 第44-45页 |
5.4 生态城公用事业运营维护中心的设立 | 第45-47页 |
5.4.1 基础设施智能管理应用 | 第45-46页 |
5.4.2 环保智能管理应用 | 第46页 |
5.4.3 公共服务管理应用 | 第46-47页 |
5.5 政府加平台公司运营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51页 |
5.6 中新生态城运营的不足 | 第51-53页 |
5.6.1 更大范围推广导致统筹难度加大 | 第51页 |
5.6.2 后续资金投入难题 | 第51页 |
5.6.3 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增值服务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