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教学评价与中考命题综论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教学评价 | 第14-17页 |
一、诊断性评价 | 第14页 |
二、形成性评价 | 第14-15页 |
三、总结性评价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总结性评价的隐患 | 第17-20页 |
一、应付差事型——为评价而评价 | 第17页 |
二、混淆概念型——为评价而教学 | 第17-18页 |
三、本末倒置型——重评价轻实践 | 第18-20页 |
第二章 2007年——2016 年淮安市语文中考试卷题型分析 | 第20-44页 |
第一节 积累与运用 | 第20-31页 |
一、基础字词的考查 | 第20-23页 |
二、病句修改 | 第23-26页 |
三、综合性学习 | 第26-28页 |
四、名著阅读 | 第28-29页 |
五、古诗文默写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阅读理解 | 第31-39页 |
一、文言文阅读 | 第31-32页 |
二、诗歌阅读 | 第32-33页 |
三、现代文阅读 | 第33-37页 |
四、作文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淮安市语文试卷命题趋势 | 第39-44页 |
一、广度和深度加深 | 第39-40页 |
二、传统知识文化比重增加 | 第40-41页 |
三、作文批阅重头尾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淮安市语文中考试卷特征分析 | 第44-58页 |
第一节 淮安市语文中考试卷的优点 | 第44-52页 |
一、重基础 | 第44-46页 |
二、重教材 | 第46-48页 |
三、注重本土文化 | 第48-50页 |
四、稳定性 | 第50-51页 |
五、人性化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淮安市语文中考试卷的不足 | 第52-58页 |
一、书写能力考察失真 | 第52-54页 |
二、口语交际考查缺失 | 第54页 |
三、创新性不足 | 第54-56页 |
四、联系性不足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对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几点建议 | 第58-66页 |
第一节 强化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 第58-62页 |
一、增加口语考试 | 第58-59页 |
二、增加书写分值 | 第59-62页 |
第二节 加强综合性学习考察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淮安市语文中考卷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第66-76页 |
第一节 促进教师角色转换,变灌为导 | 第66-69页 |
一、从“灌输式”到“引导式”转变 | 第66-67页 |
二、从“权威者”到“平等者” | 第67-68页 |
三、从“教书育人”到“刻苦钻研” | 第68-69页 |
第二节 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 第69-72页 |
一、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 第69-71页 |
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发挥中考导向作用,做好语文复习工作 | 第72-76页 |
一、做好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 | 第72页 |
二、重视基础知识,厚积薄发 | 第72-74页 |
三、加强写作训练,言之有物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一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