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宝鸡硖石镇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三农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 第11页 |
1.1.2 农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 第11页 |
1.1.3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 | 第11-12页 |
1.1.4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较欠缺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乡村建设理论 | 第12-14页 |
1.2.2 国内乡村建设理论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美丽乡村内涵解析及理论阐释 | 第18-23页 |
2.1 美丽乡村概念界定与解析 | 第18-20页 |
2.1.1 美丽乡村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美丽乡村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美丽乡村的功能解析 | 第20页 |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 | 第21页 |
2.2.3 田园城市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循环农业理论 | 第22页 |
2.2.5 景观美学原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分析 | 第23-34页 |
3.1 国外乡村建设经验 | 第23-28页 |
3.1.1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第23-24页 |
3.1.2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24-25页 |
3.1.3 德国的“乡村更新” | 第25页 |
3.1.4 荷兰的“农地整理” | 第25-26页 |
3.1.5 美国的“特色乡村” | 第26页 |
3.1.6 法国的“乡村振兴” | 第26-28页 |
3.2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 第28-31页 |
3.2.1 安吉模式 | 第28页 |
3.2.2 江宁模式 | 第28-29页 |
3.2.3 江西婺源 | 第29页 |
3.2.4 浙江奉化滕头村 | 第29-31页 |
3.3 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3.3.1 政府主导,民众参与 | 第31页 |
3.3.2 城乡一体,科学规划 | 第31-32页 |
3.3.3 完善制度,立法保障 | 第32页 |
3.3.4 重视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 | 第32-33页 |
3.3.5 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建力度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4.1 陕西省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4.1.1 陕西省地理区位概况 | 第34页 |
4.1.2 陕西省经济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4.1.3 陕西省农业基础现状 | 第35-36页 |
4.1.4 陕西省旅游发展状况 | 第36-37页 |
4.2 陕西省美丽乡村基本现状 | 第37-38页 |
4.3 陕西省美丽乡村发展建议 | 第38-40页 |
4.3.1 陕北地区 | 第38页 |
4.3.2 关中地区 | 第38-39页 |
4.3.3 陕南地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 第40-53页 |
5.1 规划地概况 | 第40-42页 |
5.1.1 地理区位 | 第40-41页 |
5.1.2 自然资源 | 第41页 |
5.1.3 旅游资源 | 第41页 |
5.1.4 经济现状 | 第41-42页 |
5.1.5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42页 |
5.2 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2-44页 |
5.2.1 优势(Strength) | 第42-43页 |
5.2.2 劣势(Weekness) | 第43页 |
5.2.3 机遇(Opertunity) | 第43-44页 |
5.2.4 挑战(Threat) | 第44页 |
5.3 规划总纲 | 第44-46页 |
5.3.1 规划指导思想 | 第44页 |
5.3.2 规划原则 | 第44-45页 |
5.3.3 规划目标和思路 | 第45页 |
5.3.4 总体布局 | 第45-46页 |
5.4 规划方案设计 | 第46-52页 |
5.4.1 功能分区 | 第46-48页 |
5.4.2 道路设施规划 | 第48-49页 |
5.4.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49-50页 |
5.4.4 房屋整治规划 | 第50页 |
5.4.5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 第50-51页 |
5.4.6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51-52页 |
5.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