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PM_(2.5)简介 | 第16-17页 |
1.2.1 PM_(2.5)定义 | 第16页 |
1.2.2 PM_(2.5)的化学组成 | 第16页 |
1.2.3 PM_(2.5)的危害 | 第16-17页 |
1.3 PM_(2.5)中化学组分及来源 | 第17-18页 |
1.3.1 水溶性离子及来源 | 第17-18页 |
1.3.2 无机元素及来源 | 第18页 |
1.3.3 含碳组分及来源 | 第18页 |
1.4 PM_(2.5)中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4.2 无机元素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4.3 含碳组分分析方法 | 第20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1.6.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PM_(2.5)中化学组分分析 | 第23-30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3-26页 |
2.1.1 采样地点的背景概况 | 第23-24页 |
2.1.2 采样时间 | 第24页 |
2.1.3 采样仪器 | 第24-25页 |
2.1.4 采样滤膜 | 第25页 |
2.1.5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第25-26页 |
2.2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第26-29页 |
2.2.1 PM_(2.5) 质量浓度测定 | 第26页 |
2.2.2 水溶性离子成分前处理及分析 | 第26-27页 |
2.2.3 无机元素成分前处理及分析 | 第27页 |
2.2.4 碳组分前处理及分析 | 第27-29页 |
2.3 气象条件的测定 | 第29-30页 |
第3章 PM_(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30-43页 |
3.1 PM_(2.5)的质量浓度水平 | 第30-33页 |
3.2 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3.3 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34-42页 |
3.3.1 PM_(2.5)质量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2 PM_(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3.3.3 PM_(2.5)质量浓度与压强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3.3.4 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3.5 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分析 | 第43-65页 |
4.1 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水平 | 第43-47页 |
4.2 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7-53页 |
4.2.1 春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4.2.2 夏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4.2.3 秋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4.2.4 冬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4.3 水溶性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7页 |
4.3.1 PM_(2.5) 与水溶性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2 水溶性离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7页 |
4.4 主要离子相关性及存在状态 | 第57-63页 |
4.4.1 不同季节NO_3~-/SO_4~(2-)值的变化 | 第57-59页 |
4.4.2 SO_4~(2-)、NO_3~-和NH_4~+的结合方式 | 第59-61页 |
4.4.3 阴阳离子的平衡 | 第61-63页 |
4.5 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因子分析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PM_(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分析 | 第65-83页 |
5.1 PM_(2.5)中无机元素的浓度特征 | 第65-73页 |
5.1.1 无机元素的浓度水平 | 第65-69页 |
5.1.2 无机元素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69-73页 |
5.2 PM_(2.5)中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5.2.1 PM_(2.5) 与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页 |
5.2.2 无机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5.3 PM_(2.5)中无机元素的富集程度分析 | 第74-78页 |
5.4 PM_(2.5)中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78-80页 |
5.5 PM_(2.5)中无机元素的聚类分析 | 第80-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分析 | 第83-101页 |
6.1 PM_(2.5)中碳组分的浓度特征 | 第83-93页 |
6.1.1 碳组分的浓度水平 | 第83-86页 |
6.1.2 碳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86-93页 |
6.2 碳组分的相关性 | 第93-95页 |
6.2.1 PM_(2.5) 和OC、EC的相关分析 | 第93页 |
6.2.2 OC和EC的相关性 | 第93-95页 |
6.3 OC/EC的分析 | 第95页 |
6.4 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 | 第95-96页 |
6.5 八种碳组分的丰度和因子分析 | 第96-99页 |
6.5.1 八种碳组分的丰度 | 第96-98页 |
6.5.2 八种碳组分的因子分析 | 第98-9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7.1 结论 | 第101-102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