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当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Android的多用户系统 | 第12-13页 |
1.2.2 基于传统虚拟化技术多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容器技术现状 | 第16-18页 |
1.2.4 快速启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Linux容器技术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Linux Cgroups机制介绍 | 第21-25页 |
2.1.1 Cgroups设计原理分析 | 第21-25页 |
2.1.2 Cgroups子系统 | 第25页 |
2.2 Linux Namespace机制介绍 | 第25-28页 |
2.2.1 命名空间API | 第26页 |
2.2.2 命名空间的创建 | 第26-27页 |
2.2.3 关联一个存在的命名空间 | 第27页 |
2.2.4 unshare系统调用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采用Linux容器技术的双Androi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第29-46页 |
3.1 双Android的系统框架设计 | 第29-30页 |
3.2 双Android系统容器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30-40页 |
3.2.1 容器管理模块的功能 | 第30-31页 |
3.2.2 容器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31-40页 |
3.3 一个轻量级Android的实现 | 第40-45页 |
3.3.1 Android的系统框架介绍 | 第40-41页 |
3.3.2 Android启动过程 | 第41-42页 |
3.3.3 系统裁剪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双Android系统的设备虚拟化的实现 | 第46-67页 |
4.1 在Linux内核中实现新的命名空间 | 第46-50页 |
4.1.1 设备命名空间的实现 | 第46-48页 |
4.1.2 设备注册的实现 | 第48-49页 |
4.1.3 设备命名空间切换的实现 | 第49-50页 |
4.2 Input设备虚拟化的实现 | 第50-58页 |
4.2.1 Input子系统介绍 | 第50-52页 |
4.2.2 Input子系统核心数据结构介绍 | 第52-53页 |
4.2.3 触摸屏对事件的处理介绍 | 第53-54页 |
4.2.4 Input复用技术的实现 | 第54-58页 |
4.3 Sensor设备虚拟化的实现 | 第58-65页 |
4.3.1 Sensor框架介绍 | 第58-59页 |
4.3.2 Sensor设备工作流程 | 第59-60页 |
4.3.3 Sensor设备代理的实现框架 | 第60-62页 |
4.3.4 Sensor设备代理客户端的实现 | 第62-63页 |
4.3.5 Sensor设备代理服务端的实现 | 第63-65页 |
4.4 其它设备的复用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双Android系统快速启动技术的实现 | 第67-74页 |
5.1 采用DMTCP工具的Android快速启动实现 | 第67-72页 |
5.1.1 DMTCP工具的工作原理 | 第67-70页 |
5.1.2 采用DMTCP工具的Android快速启动的实现 | 第70-72页 |
5.2 通过系统裁剪实现快速启动 | 第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 | 第74-82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74页 |
6.2 双系统间切换测试 | 第74-75页 |
6.3 Sensor设备测试 | 第75页 |
6.4 Input输入系统测试 | 第75页 |
6.5 两个系统间隔离性测试 | 第75-76页 |
6.6 其它设备测试 | 第76-78页 |
6.6.1 WiFi测试 | 第76-77页 |
6.6.2 Camera功能测试 | 第77页 |
6.6.3 电话功能测试 | 第77-78页 |
6.7 系统性能开销测试 | 第78页 |
6.8 快速启动测试 | 第78-79页 |
6.8.1 运用DMTCP工具快速启动测试 | 第78-79页 |
6.8.2 对裁剪后的系统进行测试 | 第79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82-8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2页 |
7.2 内容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