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3-17页 |
1.2.1 钨矿成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白干湖钨锡矿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4 完成工作量 | 第22-23页 |
1.4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3页 |
2.1 区域沉积建造 | 第25-28页 |
2.1.1 前寒武系 | 第25-26页 |
2.1.2 下古生界 | 第26-27页 |
2.1.3 上古生界 | 第27页 |
2.1.4 中生界 | 第27-28页 |
2.1.5 新生界 | 第28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8-30页 |
2.2.1 褶皱构造 | 第28-29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29-30页 |
2.3 区域侵入岩 | 第30-32页 |
2.3.1 前寒武纪侵入岩 | 第30页 |
2.3.2 加里东期侵入岩(寒武纪-志留纪) | 第30-31页 |
2.3.3 海西期侵入岩(泥盆纪-二叠纪) | 第31页 |
2.3.4 印支期侵入岩(三叠纪) | 第31页 |
2.3.5 燕山期侵入岩(侏罗纪) | 第31-32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3-60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33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33-35页 |
3.2.1 褶皱构造 | 第34-35页 |
3.2.2 断裂构造 | 第35页 |
3.2.3 成矿裂隙 | 第35页 |
3.3 矿区侵入岩 | 第35-59页 |
3.3.1 岩石学 | 第37-39页 |
3.3.2 矿物学 | 第39页 |
3.3.3 锆石U-Pb年代学 | 第39-41页 |
3.3.4 锆石Hf同位素 | 第41-46页 |
3.3.5 地球化学 | 第46-51页 |
3.3.6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 第51-52页 |
3.3.7 岩石成因类型 | 第52-56页 |
3.3.8 岩石形成构造背景 | 第56-57页 |
3.3.9 可能的岩浆源区 | 第57-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0-73页 |
4.1 矿体类型 | 第60-64页 |
4.1.1 矽卡岩型矿体 | 第60页 |
4.1.2 云英岩型矿体 | 第60-61页 |
4.1.3 石英脉型矿体 | 第61-64页 |
4.2 矿石组构与矿物组成 | 第64-65页 |
4.2.1 矽卡岩型矿石 | 第64页 |
4.2.2 云英岩型矿石 | 第64页 |
4.2.3 石英脉型矿石 | 第64-65页 |
4.3 蚀变矿化分带 | 第65-68页 |
4.4 蚀变矿化期次 | 第68-69页 |
4.5 成矿年代学 | 第69-70页 |
4.6 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石榴石矿物学对成岩成矿过程的启示 | 第73-108页 |
5.1 石榴石岩相学 | 第73-77页 |
5.2 石榴石主量元素 | 第77-84页 |
5.3 石榴石微量元素 | 第84-91页 |
5.4 正长花岗岩内的石榴石成因探讨 | 第91-96页 |
5.5 石榴石成分对成矿岩体温度和压力条件的约束 | 第96-99页 |
5.6 岩浆石榴石与电气石组合对钨锡成矿过程的意义 | 第99-100页 |
5.7 钨锡矿区石榴石Sn含量及找矿意义 | 第100-106页 |
5.8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08-121页 |
6.1 矽卡岩型白钨矿化 | 第108-114页 |
6.1.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08-111页 |
6.1.2 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111-112页 |
6.1.3 显微测温特征 | 第112-114页 |
6.2 云英岩型白钨矿化 | 第114-115页 |
6.2.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14-115页 |
6.2.2 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115页 |
6.2.3 显微测温特征 | 第115页 |
6.3 石英脉型钨锡矿化 | 第115-117页 |
6.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15-116页 |
6.3.2 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116页 |
6.3.3 显微测温特征 | 第116-117页 |
6.4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117-118页 |
6.5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第118-119页 |
6.6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 第121-132页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21-122页 |
7.2 成矿岩体特征与成矿专属性 | 第122-125页 |
7.3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钨锡成矿 | 第125-127页 |
7.3.1 浆液流体不混溶与钨锡成矿 | 第125-126页 |
7.3.2 N_aCl-H_2O-CO_2流体不混溶与钨锡成矿 | 第126-127页 |
7.4 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 第127-132页 |
7.4.1 成矿模式 | 第127-129页 |
7.4.2 勘查模型与找矿建议 | 第129-132页 |
结论 | 第132-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60页 |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