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研究概况综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 第14-20页 |
2.1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并存 | 第14-16页 |
2.1.1 国民党在平津地区的统治 | 第14-15页 |
2.1.2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直逼平津地区 | 第15-16页 |
2.2 中国共产党在平津地区的文化工作 | 第16-18页 |
2.2.1 马列主义在平津地区的早期传播 | 第16页 |
2.2.2 文化工作机构和文化团体的建立 | 第16-18页 |
2.2.3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团体的推动 | 第18页 |
2.3 平津作为文化古城的地域优势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第20-26页 |
3.1 平津地区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1930~1933) | 第20-22页 |
3.2 平津地区的左翼文化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1933~1935) | 第22-24页 |
3.3 平津地区的左翼文化团体走向抗日救亡(1935~1937)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团体的主要活动 | 第26-36页 |
4.1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团体的政治斗争 | 第26-30页 |
4.1.1 纪念十月革命节 | 第27页 |
4.1.2 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 第27-29页 |
4.1.3 公葬李大钊 | 第29-30页 |
4.2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团体的文化工作 | 第30-36页 |
4.2.1 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 第30-31页 |
4.2.2 批判反动理论和错误思潮 | 第31-34页 |
4.2.3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文艺创作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第36-46页 |
5.1 鲁迅与“北平五讲” | 第36-39页 |
5.2 范文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 | 第39-41页 |
5.3 潘漠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 | 第41-44页 |
5.4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的其他代表人物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平津地区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之比较 | 第46-51页 |
6.1 平津地区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相同点 | 第46页 |
6.2 平津地区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不同点 | 第46-49页 |
6.2.1 平津地区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不同 | 第46-48页 |
6.2.2 平津地区与上海左翼文化团体成员的组成不同 | 第48页 |
6.2.3 平津地区与上海左翼文化团体的主要活动不同 | 第48-49页 |
6.3 中国左联与北方左联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七章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 第51-58页 |
7.1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 | 第51-53页 |
7.1.1 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51-52页 |
7.1.2 配合了革命战线的武装斗争 | 第52-53页 |
7.1.3 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人才 | 第53页 |
7.2 平津地区左翼文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8页 |
7.2.1 行动上的冒险主义 | 第54-55页 |
7.2.2 组织上的关门主义 | 第55-56页 |
7.2.3 宣传上过分强调阶级斗争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