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药品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疫苗的含义 | 第19页 |
2.1.3 药品流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4 药品流通领域监管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政府规制理论 | 第22页 |
2.2.3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3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3.1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2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监管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非法疫苗案为例 | 第24-30页 |
3.2.1 药品流通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25-27页 |
3.2.2 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漏洞 | 第27页 |
3.2.3 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缺位 | 第27-29页 |
3.2.4 药品流通监管力量薄弱 | 第29-30页 |
3.3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0-35页 |
3.3.1 药品流通安全监管体制缺乏稳定性 | 第30-31页 |
3.3.2 药品流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3 缺乏科学的药品流通监管政策体系 | 第32页 |
3.3.4 药品流通监管队伍尚未成熟 | 第32-34页 |
3.3.5 市场主体信用缺失 | 第34-35页 |
4 典型国家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5-44页 |
4.1 典型国家和地区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 第35-41页 |
4.1.1 美国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 第35-38页 |
4.1.2 德国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 第38-39页 |
4.1.3 日本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 第39-41页 |
4.2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4页 |
4.2.1 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42页 |
4.2.2 建立稳定的药品流通监管体制 | 第42页 |
4.2.3 不断壮大药品流通监管队伍 | 第42-43页 |
4.2.4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 第43-44页 |
5 完善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4-51页 |
5.1 完善药品流通监管体制 | 第44-45页 |
5.2 健全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5.2.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 第45页 |
5.2.2 增强立法的前瞻性 | 第45-46页 |
5.2.3 强化监管主体责任追究制度 | 第46页 |
5.3 提升药品流通监管主体的能力和水平 | 第46-48页 |
5.3.1 建设药品流通监管的专业化队伍 | 第46-47页 |
5.3.2 促进药品流通领域监管主体互动合作 | 第47-48页 |
5.4 探索互联网+药品流通的新模式 | 第48-51页 |
5.4.1 加快药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 第49页 |
5.4.2 建立规范统一的药品销售网络平台 | 第49-50页 |
5.4.3 健全网上监管队伍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