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和古希伯来之生死观比较
致谢 | 第1-5页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儒家的生死观 | 第9-20页 |
·孔子的生死观 | 第9-15页 |
·死生的社会化 | 第9-10页 |
·儒家"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 | 第10-11页 |
·孔子的非宿命论与社会之道 | 第11-12页 |
·丧、葬礼的内在逻辑 | 第12-13页 |
·久丧之礼的内在逻辑 | 第13-15页 |
·孟子的生死观 | 第15-20页 |
·"修身"以成"仁义" | 第15-16页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死观 | 第16-18页 |
·丧、葬礼的内在逻辑:以"心性"论角度来阐释 | 第18-20页 |
2 道家的生死观 | 第20-35页 |
·老子的生死观 | 第20-25页 |
·"生"、"死"、"人"、"身"的概念和渊源 | 第20-22页 |
·老子强调回归"赤子之身"的生死观 | 第22-24页 |
·"道法自然"的生死观 | 第24-25页 |
·庄子之生死思想 | 第25-35页 |
·死生为一的精神境界 | 第25-28页 |
·超越生死的途径 | 第28-29页 |
·立足于"道"的生死观 | 第29-31页 |
·儒、道生死观的核心不同 | 第31-35页 |
3 古希伯来的生死观 | 第35-48页 |
·希伯来的"耶和华"干预人生 | 第35-37页 |
·古希伯来人的丧葬与哀悼之礼 | 第37-42页 |
·古希伯来学说与儒道学说的在核心问题上的同和异 | 第42-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