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31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3-26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23-24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24-25页 |
(三) 研究伦理 | 第25-2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一) 高校 | 第26页 |
(二) 国际教育 | 第26-27页 |
(三) 国际教育交流 | 第27-28页 |
五、研究拟创新与不足 | 第28-31页 |
(一) 研究拟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二)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9-31页 |
第一章 世界主义视角下的国际教育交流 | 第31-39页 |
一、世界主义及其原则 | 第31-34页 |
(一) 世界主义 | 第31-33页 |
(二) 世界主义的原则 | 第33-34页 |
二、世界主义原则与国际教育交流 | 第34-39页 |
(一) 国际教育交流中尊重和包容他者 | 第34-35页 |
(二) 国际教育交流中尊重和共创多样性 | 第35-36页 |
(三) 国际教育交流中重视和建构普遍性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中美个案大学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 | 第39-55页 |
一、两所个案大学的介绍 | 第39-42页 |
(一) 中国S大学的简介 | 第39-40页 |
(二) 美国W大学M分校简介 | 第40-42页 |
二、完善国际教育交流的制度 | 第42-48页 |
(一) 确定国际教育交流的战略地位 | 第42-44页 |
(二) 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 第44-46页 |
(三) 建立保障机制 | 第46-48页 |
三、开发丰富多样的交流项目 | 第48-51页 |
(一) 中国S大学 | 第48-50页 |
(二) 美国W大学M分校 | 第50-51页 |
四、进行广泛的交流活动 | 第51-55页 |
(一) 中国S大学 | 第51-52页 |
(二) 美国W大学M分校 | 第52-55页 |
第三章 中美个案大学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 | 第55-73页 |
一、中美两所个案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交流概况 | 第55-57页 |
(一) 中国S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交流概况 | 第55-56页 |
(二) 美国W大学M分校教育学院国际交流概况 | 第56-57页 |
二、个案大学教育学院之间开展的比较教育项目举例 | 第57-63页 |
(一) 项目的准备 | 第57-60页 |
(二) 项目的实施 | 第60-63页 |
三、个案大学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对学生的意义 | 第63-73页 |
(一) 开阔眼界,了解世界 | 第63-65页 |
(二) 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 第65-67页 |
(三) 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 第67-69页 |
(四) 增加经历,了解差异 | 第69-71页 |
(五) 促进更好地发展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中美高校国际教育交流的分析 | 第73-81页 |
一、高校重视学生国际教育交流 | 第73-75页 |
二、高校要提高国际教育交流的质量 | 第75-76页 |
三、关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问题 | 第76-78页 |
四、认识差异是国际交流的动力 | 第78-79页 |
五、了解个体让整体更融合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 | 第91-127页 |
附录1. S大学和W大学M分校交流协议 | 第91-96页 |
附录2. 美国W大学教育学院学生交流日程安排 | 第96-97页 |
附录3. 学生、国际学生和管理者访谈提纲 | 第97-100页 |
附录4. S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访谈录音资料 | 第100-102页 |
附录5. 陕西K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老师访谈录音资料 | 第102-105页 |
附录6. 中美交换生项目学生访谈录音资料 | 第105-108页 |
附录7. 参加中美人才培养2+2项目学生访谈录音资料 | 第108-110页 |
附录8. 参加韩国庆北大学暑期交流的学生访谈录音资料 | 第110-113页 |
附录9. 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学生访谈录音资料 | 第113-116页 |
附录10. 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国际学生访谈录音资料 | 第116-119页 |
附录1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访谈录音资料 | 第119-121页 |
附录12. 奖学金项目留学生访谈录音资料 | 第121-123页 |
附录13. 参加个案大学比较教育项目的研究生访谈资料 | 第123-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