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路径与结构框架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结构框架 | 第12-13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3.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2 资产证券化业务概述 | 第15-21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益 | 第16-18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2.1 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 第18-19页 |
2.2.2 资产证券化流程设计 | 第19-20页 |
2.2.3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综合效益影响 | 第20-21页 |
3 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 第21-25页 |
3.1 业务模式概览 | 第21页 |
3.2 基础资产类型 | 第21-22页 |
3.3 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22-23页 |
3.4 企业资产证券化 | 第23-24页 |
3.5 资产支持票据 | 第24-25页 |
4 国际资产证券化业务比较分析 | 第25-37页 |
4.1 国际资产证券化业务综述 | 第25-26页 |
4.2 美国 | 第26-28页 |
4.3 欧洲 | 第28-31页 |
4.4 香港 | 第31-32页 |
4.5 国际比较的启示 | 第32-37页 |
4.5.1 业务模式选择 | 第32-33页 |
4.5.2 监管政策支持 | 第33-34页 |
4.5.3 基础资产类型 | 第34-35页 |
4.5.4 产品创新 | 第35页 |
4.5.5 市场定价 | 第35-36页 |
4.5.6 风险管理 | 第36-37页 |
5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益研究 | 第37-50页 |
5.1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5.2 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净收益分析 | 第38-42页 |
5.2.1 收入构成 | 第38-39页 |
5.2.2 成本构成 | 第39-40页 |
5.2.3 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5.2.4 产品要素 | 第41-42页 |
5.2.5 计算结论 | 第42页 |
5.3 信贷资产证券化经济利润计算 | 第42-44页 |
5.3.1 经济资本变动的成本影响 | 第42-43页 |
5.3.2 模型建立 | 第43页 |
5.3.3 产品要素 | 第43-44页 |
5.3.4 计算结论 | 第44页 |
5.4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5.4.1 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第44页 |
5.4.2 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5.4.3 产品要素 | 第45页 |
5.4.4 计算结论 | 第45-46页 |
5.5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测算 | 第46-48页 |
5.5.1 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 | 第46页 |
5.5.2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5.5.3 产品要素 | 第47页 |
5.5.4 资产证券化前后比较 | 第47-48页 |
5.5.5 计算结论 | 第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 结论及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建议 | 第50-58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下一步业务发展中仍待完善的方面 | 第51-52页 |
6.2.1 监管层面 | 第51页 |
6.2.2 商业银行层面 | 第51-52页 |
6.3 监管层面相关建议 | 第52-55页 |
6.3.1 优化审批机制,提高发行效率 | 第52-53页 |
6.3.2 推动交易所市场创新,多渠道推进证券化 | 第53-54页 |
6.3.3 简化产品结构,控制外部增信,防范风险扩散 | 第54页 |
6.3.4 强化发起机构管理,推动市场成熟发展 | 第54页 |
6.3.5 强调风险分散功能,控制系统风险 | 第54-55页 |
6.3.6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第55页 |
6.4 商业银行层面策略建议 | 第55-58页 |
6.4.1 拓展基础资产范畴 | 第55-56页 |
6.4.2 推进各类模式协同发展 | 第56页 |
6.4.3 创新交易渠道和资金渠道 | 第56页 |
6.4.4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56-57页 |
6.4.5 构建专业信息系统平台 | 第57页 |
6.4.6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