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在药用植物及食物中的分布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睡眠的重要性 | 第12页 |
1.2 睡眠功能 | 第12-14页 |
1.2.1 增强免疫功能 | 第12页 |
1.2.2 保护视力并滋润眼球 | 第12-13页 |
1.2.3 调节内分泌 | 第13页 |
1.2.4 形成并巩固记忆 | 第13页 |
1.2.5 放松内脏器官 | 第13-14页 |
1.2.6 保护皮肤 | 第14页 |
1.3 现代人面临的睡眠问题 | 第14页 |
1.4 睡眠与中医药理论 | 第14页 |
1.5 褪黑激素的简介 | 第14-16页 |
1.6 褪黑激素的作用 | 第16-17页 |
1.6.1 改善睡眠 | 第16页 |
1.6.2 抗氧化功能 | 第16页 |
1.6.3 提高免疫力 | 第16页 |
1.6.4 对抗癌症 | 第16页 |
1.6.5 促进葡萄糖代谢 | 第16-17页 |
1.7 褪黑激素的分布 | 第17页 |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4-40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2 对照品的制备 | 第24页 |
2.3 样品中褪黑激素提取方法确定 | 第24-27页 |
2.3.1 超声时间的考察 | 第25页 |
2.3.2 超声温度的考察 | 第25页 |
2.3.3 超声次数的考察 | 第25-26页 |
2.3.4 小结 | 第26-27页 |
2.4 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27-32页 |
2.4.1 甲醇—水为流动相 | 第27-30页 |
2.4.2 乙腈—水为流动相 | 第30-31页 |
2.4.3 小结 | 第31-32页 |
2.5 方法学考察 | 第32-37页 |
2.5.1 定量限与检测限 | 第32页 |
2.5.2 标准曲线及其线性范围考察 | 第32-34页 |
2.5.3 精密度 | 第34页 |
2.5.4 稳定性 | 第34-35页 |
2.5.5 重复性 | 第35-36页 |
2.5.6 加样回收率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中药中褪黑激素含量 | 第40-54页 |
3.1 中药养心安神作用 | 第40页 |
3.2 安神药中褪黑激素含量的检测 | 第40-43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2.3 实验药材 | 第40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2.5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3 其他类中药中褪黑激素含量 | 第43-47页 |
3.3.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3.2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3.3.3 实验药材 | 第43-44页 |
3.3.4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3.3.5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3.4 地衣中褪黑激素含量检测 | 第47-51页 |
3.4.1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3.4.2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3.4.3 实验药材 | 第48页 |
3.4.4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3.4.5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3.5 总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四章 褪黑激素在植物中24小时节律变化分析 | 第54-70页 |
4.1 褪黑激素节律性变化研究概况 | 第54页 |
4.2 仪器与材料 | 第54页 |
4.2.1 仪器 | 第54页 |
4.2.2 试剂 | 第54页 |
4.2.3 材料 | 第5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5-66页 |
4.5 小结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五章 光对麦冬离体组织中褪黑激素含量影响 | 第70-78页 |
5.1 褪黑激素与光周期 | 第70页 |
5.2 仪器与材料 | 第70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70页 |
5.2.3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71-76页 |
5.5 小结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六章 常用食物中褪黑激素 | 第78-82页 |
6.1 食物助眠机制 | 第78页 |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8页 |
6.2.1 实验仪器 | 第78页 |
6.2.2 实验试剂 | 第78页 |
6.2.3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79-80页 |
6.5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