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一、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页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不足点第15-17页
        一、论文的创新点第15-16页
        二、论文的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24页
    第一节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第17-20页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二、区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综述第20-22页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二、区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第三节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第22-24页
第三章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现状分析第24-29页
    第一节 中国工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情况第24-25页
        一、大多数产业集中在东部地区第24页
        二、资源密集型等少数产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第24-25页
    第二节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特征第25-27页
        一、区际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第25-27页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类型越来越多第27页
        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类型不同第27页
    第三节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第27-29页
        一、各省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存在较大差距第27-28页
        二、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28-29页
第四章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分析第29-41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29-30页
        一、区际产业转移第29页
        二、区域经济差距第29-30页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相关理论第30-35页
        一、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第30-34页
        二、区域经济差距的相关理论第34-35页
    第三节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分析第35-38页
        一、物质资本积累效应第36页
        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第36-37页
        三、技术进步效应第37页
        四、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第37-38页
    第四节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41页
        一、承接地新转入企业类型第38页
        二、产业转出地与产业承接地的技术差距第38-39页
        三、承接地的人力资本水平第39页
        四、承接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第39-41页
第五章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第41-61页
    第一节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效果的实证分析第41-50页
        一、模型的设定与说明第41-42页
        二、指标选择及变量说明第42-43页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第43-45页
        四、模型的选择第45-47页
        五、实证结果分析第47-50页
    第二节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路径的中介效应检验第50-56页
        一、模型设定第51页
        二、指标选择及变量说明第51-52页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第52页
        四、模型选择第52-53页
        五、实证结果分析第53-56页
    第三节 区际产业转移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第56-61页
        一、模型设定第56页
        二、指标及变量说明第56-57页
        三、数据来源第57页
        四、实证结果分析第57-61页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61-64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61-62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62-64页
        一、各级政府应做好科学规划,进行有序的区际产业转移第62页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接地的公共服务水平第62-63页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产业承接地的人力资本存量第63页
        四、建立科学的产业转移承接项目评估体系,加强事后监管第63页
        五、产业承接地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政治环境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