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福建罗源霍口水库工程植被调查与评价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水库工程建设环境影响与评估研究进展 | 第13页 |
3 国内外“3S”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4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4.1 α和β多样性 | 第15-16页 |
4.2 分类学多样性 | 第16-17页 |
5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6 植被与群系调查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7 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 第19-22页 |
7.1 生物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7.2 植被生物量研究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评价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第22-30页 |
1.1 评价区概况 | 第22-24页 |
1.1.1 项目工程概况 | 第22页 |
1.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1.2 调查范围、内容和方法 | 第24-29页 |
1.2.1 调查范围 | 第24页 |
1.2.2 调查内容 | 第24-25页 |
1.2.3 调查方法 | 第25-29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评价区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0-72页 |
2.1 评价区植被类型及群系特征 | 第30-60页 |
2.2 生物量测定 | 第60-63页 |
2.2.1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第60-61页 |
2.2.2 灌木层生物量测定 | 第61页 |
2.2.3 草本层生物量测定 | 第61-62页 |
2.2.4 地表凋落物生物量测定 | 第62页 |
2.2.5 评价区各植物群系类型生物量计算 | 第62-63页 |
2.3 评价区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63-68页 |
2.3.1 科的区系成分分析 | 第64-65页 |
2.3.2 属的区系成分分析 | 第65-68页 |
2.4 评价区重点保护植物与古树调查 | 第68-70页 |
2.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第三章 评价区植物群系多样性分析 | 第72-86页 |
3.1 α多样性分析 | 第72-75页 |
3.1.1 α多样性测度 | 第72-75页 |
3.2 β多样性测度 | 第75-76页 |
3.2.1 Bray-Curtis指数 | 第75-76页 |
3.3 分类学多样性分析 | 第76-84页 |
3.3.1 分类学方法 | 第76页 |
3.3.2 研究区域 | 第76-78页 |
3.3.3 数据分析 | 第78-79页 |
3.3.4 物种组成 | 第79-80页 |
3.3.5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 | 第80-8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第四章 评价区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86-100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86页 |
4.2 遥感影像处理 | 第86-89页 |
4.2.1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 | 第86-87页 |
4.2.2 遥感影像裁剪 | 第87-89页 |
4.3 遥感影像模板 | 第89-92页 |
4.4 解译过程 | 第92-93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0页 |
4.5.1 解译效果图 | 第93-96页 |
4.5.2 景观构成 | 第96页 |
4.5.3 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96-100页 |
第五章 工程建设对陆域生态的影响评价 | 第100-112页 |
5.1 工程建设对评价区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5.1.1 水库淹没区对评价区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1.2 工程建设对评价区植物区系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1.3 工程建设对评价区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2 工程建设对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5.2.1 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度量 | 第105-106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5.3 保护措施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2-116页 |
6.1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