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解释、案例论文

利用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盗窃犯罪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9页
一、典型案例及问题提出第9-11页
    (一) 典型案例第9-10页
    (二) 问题提出第10-11页
二、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盗窃犯罪的对象及特点第11-15页
    (一) 利用第三方支付盗窃犯罪的对象第11-12页
        1. 网银资金第11页
        2. 电子货币第11-12页
        3. 虚拟财产第12页
    (二) 此类盗窃犯罪的特点第12-15页
        1. 具有技术性和多样性第12-13页
        2. 具有隐蔽性和幕后性第13页
        3. 具有无现场性和难追责性第13-15页
三、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盗窃犯罪的犯罪类型第15-19页
    (一) 信用卡套现犯罪第15-16页
    (二) 盗窃犯罪第16-17页
    (三) 赌博犯罪第17页
    (四) 诈骗犯罪第17-19页
四、对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盗窃犯罪的界定第19-26页
    (一) 盗窃犯罪与诈骗犯罪的司法认定第19-21页
        1. 利用"钓鱼网站"引发的犯罪第19-20页
        2. 利用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盗窃、诈骗行为如何归罪的争议第20-21页
    (二) 既遂与未遂的认定第21-23页
    (三) 界定困难的原因第23-26页
        1. 法律规制的缺陷第23页
        2. 新型盗窃犯罪对象较传统盗窃犯罪对象认定难第23-24页
        3. 侵犯的客体具有双重性第24页
        4. 与传统盗窃案件的犯罪行为方式不同第24-25页
        5. 电子证据的庭审转化第25-26页
五、利用第三方支付盗窃犯罪研究的立法完善第26-36页
    (一)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6-29页
        1.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立法现状第26-27页
        2. 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3.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第28-29页
    (二) 域外立法经验启示第29-31页
        1. 美国相关立法情况第29-30页
        2. 欧盟相关立法情况第30-31页
        3. 亚洲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情况第31页
    (三) 利用第三方支付盗窃犯罪研究的立法思考第31-36页
        1. 提高立法部门层级第31-32页
        2. 增加网络盗窃犯罪为盗窃罪子条款第32页
        3. 主体范围应予拓展第32-33页
        4. 明确虚拟财产的价值第33-34页
        5. 加大宣传力度预防犯罪第34-36页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致谢第39-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检察机关适用技术侦查程序规范性研究
下一篇:夫妻共同财产处分效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