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口岸“国门”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10页 |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的框架 | 第13-14页 |
2 “国门”建筑概述 | 第14-25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4-17页 |
·口岸 | 第14页 |
·口岸的分类 | 第14-15页 |
·国界 | 第15-16页 |
·界碑 | 第16页 |
·国门 | 第16-17页 |
·我国的陆地邻国及各省(区)口岸“国门”分布情况 | 第17-24页 |
·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 | 第17页 |
·各省(区)陆地边境口岸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各省(区)陆地口岸“国门”分布情况 | 第18-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国门”的起源、功能和类型 | 第25-45页 |
·“国门”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 第25-29页 |
·古代“国门”的起源和发展 | 第25-26页 |
·近现代“国门”的起源和发展 | 第26-29页 |
·“国门”的纪念性 | 第29-32页 |
·纪念性建筑的概念 | 第29页 |
·“国门”纪念性的初次承载与二次承载 | 第29-30页 |
·纪念性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 第30页 |
·“国门”纪念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2页 |
·“国门”的其他功能 | 第32-34页 |
·通过性 | 第32-33页 |
·社会管理 | 第33页 |
·大众传媒 | 第33页 |
·旅游观光 | 第33-34页 |
·口岸“国门”分类及其分类依据 | 第34-44页 |
·分类依据 | 第34-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国门”形态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政治因素 | 第45-46页 |
·低度分隔性国界上的“国门”形态 | 第45-46页 |
·中度分隔性国界上的“国门”形态 | 第46页 |
·高度分隔性国界上的“国门”形态 | 第46页 |
·功能因素 | 第46-47页 |
·通过性 | 第47页 |
·嘹望平台 | 第47页 |
·其他因素 | 第47-49页 |
·宗教因素 | 第47-48页 |
·地理因素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国门”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50-60页 |
·当代“国门”建设的误区 | 第50页 |
·纪念性的“软载体” | 第50-52页 |
·主题思想——纪念性的初次承载 | 第50-52页 |
·事件情境——纪念性的二次承载 | 第52页 |
·纪念性的“硬载体” | 第52-57页 |
·点——陆地口岸纪念性标志物 | 第53-55页 |
·线——具有纪念性的空间序列 | 第55-57页 |
·实践项目——同江“国门”设计 | 第57-58页 |
·任务概述 | 第57页 |
·设计构思与解读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录一 | 第62-6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