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 | 第9页 |
·浙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 | 第9页 |
·浙北地区新农村农居建设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10-13页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文章结构 | 第15-17页 |
2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情况 | 第17-29页 |
·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情况 | 第17-22页 |
·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的乡村实践 | 第17-18页 |
·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乡村实践 | 第18-20页 |
·日本乡村住居建设与实践 | 第20-22页 |
·韩国乡村住居建设与实践 | 第22页 |
·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情况 | 第22-29页 |
·国内建筑师的乡村实践 | 第22-24页 |
·国内乡村农居建设与实践 | 第24-29页 |
3 浙北地区乡村住居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29-43页 |
·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因素 | 第29-33页 |
·传统村落的衰落 | 第29-31页 |
·现代村落的兴起 | 第31-33页 |
·自然地理因素 | 第33-37页 |
·地理位置 | 第33-34页 |
·气候特点 | 第34-35页 |
·自然资源 | 第35页 |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的浙北民居 | 第35-37页 |
·城乡户型设计的差异 | 第37-43页 |
·城乡住宅形式的差异 | 第37-38页 |
·乡村农居建设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 第38页 |
·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 第38-39页 |
·家庭结构的差异 | 第39-41页 |
·乡村农居建设的自助性 | 第41页 |
·景观环境的差异 | 第41-43页 |
4 浙北地区乡村住居单元组合模式研究 | 第43-59页 |
·乡村农居建设控制指标 | 第43-44页 |
·中心村人均建设用地 | 第43-44页 |
·农村宅基地 | 第44页 |
·村落空间形态模式现状 | 第44-46页 |
·院落结构的生长所提供的弹性带来的启示 | 第46-51页 |
·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有机演进与现代乡村规划的"计划式"推进 | 第46-47页 |
·北京城院落结构的生长所提供的弹性调和带来的启示 | 第47-51页 |
·柯里亚在贝拉贝尔住宅区中对"模数"所能提供的弹性的研究 | 第51页 |
·新型乡村院落单元组合模式探究 | 第51-59页 |
·浙北地区乡村农居户型单元现状组合模式分析 | 第52-53页 |
·浙北地区乡村农居户型单元组合新模式 | 第53-59页 |
5 浙北地区乡村住居空间功能单元及构成方式分析 | 第59-85页 |
·居住需求的层次分析 | 第59-62页 |
·生理需求 | 第59页 |
·领域性需求 | 第59-60页 |
·私密性需求 | 第60页 |
·邻里交往需求 | 第60-61页 |
·自我实现的需求 | 第61-62页 |
·乡村住居空间的院落回归 | 第62-65页 |
·乡村村聚落系统的基本单元——院落 | 第62页 |
·院落现状 | 第62页 |
·传统院落 | 第62-63页 |
·浙北地区乡村院落的再诠释 | 第63-65页 |
·农居户型空间的功能分区 | 第65-67页 |
·浙北地区乡村农居户型空间的五个分区 | 第65-66页 |
·浙北地区乡村农居户型空间的分区要求 | 第66-67页 |
·农居户型空间的功能形态 | 第67-85页 |
·室内外过渡空间 | 第67-70页 |
·乡村生活的核心载体——起居厅 | 第70-73页 |
·家庭餐饮空间 | 第73-74页 |
·家庭主体空间——卧室 | 第74-77页 |
·服务空间 | 第77-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