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流道内可压缩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26页 |
| ·管内交变流入口段长度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管内交变流动速度环状效应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管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及其表征的研究概况 | 第16-26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动传热相似准则体系分析 | 第27-34页 |
| ·建立相似准则体系的意义 | 第27页 |
| ·相似准则体系推导 | 第27-30页 |
| ·相似准则体系分析 | 第30-32页 |
| ·相似准则的适用情况 | 第30页 |
| ·相似准则的物理意义 | 第30-31页 |
| ·其他常见相似准则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数学模型分析与验证 | 第34-46页 |
| ·数学模型 | 第34页 |
| ·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第34-45页 |
| ·圆管流道 | 第34-43页 |
| ·平板流道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入口段长度研究 | 第46-57页 |
|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入口效应的研究意义 | 第46页 |
|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充分发展的定义 | 第46-47页 |
| ·CHD:管内可压缩交变流流动发展系数 | 第47-48页 |
| ·CTD:管内可压缩交变流传热发展系数 | 第48-49页 |
| ·评价指标CHD和CTD有效性的验证 | 第49-55页 |
| ·物理模型 | 第49-5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速度环状效应定量分析 | 第57-68页 |
| ·速度环状效应的研究意义 | 第57页 |
| ·物理模型 | 第57-59页 |
| ·速度环状效应的定义 | 第59-60页 |
| ·速度环状效应的定量评价指标 | 第6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 ·瓦伦西数Va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最大雷诺数Re_(max)的影响 | 第62-65页 |
| ·无量纲距离L~*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传热特性表征 | 第68-76页 |
| ·管内可压缩流体交变流动传热性能的表征 | 第68-70页 |
| ·管内可压缩流体交变流动传热特性 | 第70-74页 |
| ·物理模型 | 第7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七章 管内可压缩交变流传热实验系统 | 第76-85页 |
| ·实验系统方案 | 第76-77页 |
| ·交变流发生装置 | 第77-78页 |
| ·测量系统 | 第78-84页 |
| ·热流密度的测量 | 第79-80页 |
| ·速度测量 | 第80-82页 |
| ·压力测量 | 第82-83页 |
| ·温度测量 | 第83页 |
| ·传感器安装设计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 ·全文总结 | 第85-86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6页 |
|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