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2.1 对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引入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 | 第18-19页 |
1.2.3 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路径研究 | 第19-20页 |
1.2.4 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路径研究 | 第20-21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2-2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2. 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内涵及其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 第26-34页 |
2.1 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内涵 | 第26-27页 |
2.2 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27-34页 |
2.2.1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 第28-29页 |
2.2.2 各国日益严重的财政压力 | 第29-30页 |
2.2.3 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 第30-31页 |
2.2.4 “新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改变 | 第31页 |
2.2.5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6 新自由主义思想和“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 第33-34页 |
3. 瑞典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34-43页 |
3.1 瑞典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34页 |
3.2 瑞典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 第34-39页 |
3.2.1 养老金支出过高,给政府带来严重的财政压力 | 第34-35页 |
3.2.2 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养老金财政难以持续 | 第35-36页 |
3.2.3 瑞典劳动力市场供求扭曲,失业率过高 | 第36-37页 |
3.2.4 制度本身的缺陷 | 第37页 |
3.2.5 社会保险税负担过重 | 第37页 |
3.2.6 瑞典家庭储蓄率变动对养老保险待遇给付提出较高要求 | 第37-38页 |
3.2.7 社会传统 | 第38页 |
3.2.8 社团主义政治的矛盾与合作 | 第38-39页 |
3.3 瑞典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政策举措 | 第39-43页 |
3.3.1 最低层次的改革 | 第40页 |
3.3.2 第一层次公共养老金的改革 | 第40-41页 |
3.3.3 第二层次半强制性职业年金改革 | 第41页 |
3.3.4 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计划的改革 | 第41-42页 |
3.3.5 第四层次的改革 | 第42-43页 |
4. 德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43-51页 |
4.1 德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43-44页 |
4.2 德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 第44-48页 |
4.2.1 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负担 | 第44-45页 |
4.2.2 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金收支难以平衡 | 第45-46页 |
4.2.3 劳动力市场形势恶化致使缴费人口减少 | 第46页 |
4.2.4 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了缴费率不断提高 | 第46-47页 |
4.2.5 两德统一下养老制度的整合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 第47-48页 |
4.2.6 德国各利益集团的的合作与博弈 | 第48页 |
4.3 德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举措 | 第48-51页 |
4.3.1 第一层次的公共养老保险改革 | 第49页 |
4.3.2 第二层次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革 | 第49-50页 |
4.3.3 第三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改革 | 第50页 |
4.3.4 在第四层次改革中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等各种老年服务模式 | 第50-51页 |
5. 美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51-59页 |
5.1 美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51-52页 |
5.2 美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 第52-56页 |
5.2.1 经济情况恶化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动力 | 第52页 |
5.2.2 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严重的支付危机 | 第52-54页 |
5.2.3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起阻碍作用 | 第54-55页 |
5.2.4 作为移民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有更高的要求 | 第55页 |
5.2.5 独特的文化观念更能接受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 第55-56页 |
5.2.6 美国执政党的经济理念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很大影响 | 第56页 |
5.3 美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政策举措 | 第56-59页 |
5.3.1 最低层次的改革 | 第56-57页 |
5.3.2 第一层次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第57页 |
5.3.3 第二与第三层次完善相应的监管与法律法规 | 第57-58页 |
5.3.4 第四层次的改革 | 第58-59页 |
6. 韩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59-67页 |
6.1 韩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59页 |
6.2 韩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 第59-64页 |
6.2.1 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 第59-61页 |
6.2.2 韩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一定问题 | 第61-62页 |
6.2.3 劳动力市场上提前退休问题较为严重 | 第62页 |
6.2.4 社会传统 | 第62页 |
6.2.5 生育限制政策 | 第62-63页 |
6.2.6. 政治因素是推动韩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动力之一 | 第63-64页 |
6.2.7 国际经验的借鉴对改革有一定影响 | 第64页 |
6.3 韩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政策举措 | 第64-67页 |
6.3.1 最低层次的改革 | 第64-65页 |
6.3.2 第一层次公共养老金的改革 | 第65页 |
6.3.3 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改革 | 第65页 |
6.3.4 第三层次个人养老金的改革 | 第65-66页 |
6.3.5 第四层次非正式养老形式的改革 | 第66-67页 |
7. 四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动力机制分析 | 第67-73页 |
7.1 四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动力机制的趋同性分析 | 第67-70页 |
7.1.1 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 | 第67-68页 |
7.1.2 人口老龄化导致单一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模式难以持续 | 第68-69页 |
7.1.3 “新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满足多方利益的养老保险制度 | 第69页 |
7.1.4 经济全球化对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 第69页 |
7.1.5 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发生变化 | 第69-70页 |
7.2 四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动力机制的差异性分析 | 第70-73页 |
7.2.1 各国的经济基础及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 | 第70-71页 |
7.2.2 社会传统思想和文化习惯不同 | 第71页 |
7.2.3 各国国内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同 | 第71页 |
7.2.4 不同国家历史遗留问题不同 | 第71-72页 |
7.2.5 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 | 第72-73页 |
8. 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 第73-84页 |
8.1 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 第73-75页 |
8.1.1 我国“统账”结合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73-74页 |
8.1.2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第74页 |
8.1.3 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74-75页 |
8.2 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75-80页 |
8.2.1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使得基本养老金财务收支失衡 | 第75-77页 |
8.2.2 基本养老金“缺口”巨大,财政难以承担 | 第77页 |
8.2.3 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77-78页 |
8.2.4 “新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 | 第78页 |
8.2.5 较高的家庭储蓄率 | 第78-79页 |
8.2.6 政府对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起重要推动作用 | 第79-80页 |
8.3 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政策借鉴 | 第80-84页 |
8.3.1 缓解基本养老金财务问题,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 | 第80-81页 |
8.3.2 促进企业年金发展,提高企业年金替代率 | 第81-82页 |
8.3.3 促进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发展,提高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率 | 第82-83页 |
8.3.4 充分发挥其他层次养老保险的作用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