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69页 |
1.1 癌症及其治疗现状 | 第16-18页 |
1.2 纳米药物与被动靶向 | 第18-19页 |
1.3 聚合物前药及其临床研究应用 | 第19-29页 |
1.3.1 聚合物前药的组成 | 第19-24页 |
1.3.2 聚合物前药的分类 | 第24-25页 |
1.3.3 聚合物前药的作用机理及设计要求 | 第25-26页 |
1.3.4 进入临床研究试验的聚合物前药简要介绍 | 第26-29页 |
1.4 多功能性的聚合物前药 | 第29-51页 |
1.4.1 刺激响应的聚合物前药纳米粒 | 第29-38页 |
1.4.2 主动靶向的聚合物前药纳米粒 | 第38-44页 |
1.4.3 聚合物前药的联合治疗 | 第44-51页 |
1.5 美登素的抗肿瘤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 | 第51-53页 |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9页 |
第二章 还原响应的透明质酸-美登素前药的设计合成及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 第69-99页 |
2.1 引言 | 第69-7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71-79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71页 |
2.2.2 氨基二硫吡啶盐酸盐(PDA HCl)的合成 | 第71-72页 |
2.2.3 透明质酸衍生化的美登素前药(HA-SS-DM1)的合成 | 第72-74页 |
2.2.4 HA-SS-DM1纳米药物的制备 | 第74页 |
2.2.5 HA-SS-DM1纳米药物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74页 |
2.2.6 细胞以及细胞培养 | 第74-75页 |
2.2.7 细胞毒性测试(MTT实验) | 第75页 |
2.2.8 CLSM研究HA-SS-DM1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75-76页 |
2.2.9 FACS研究HA-SS-DM1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76页 |
2.2.10 HA-SS-DM1纳米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 | 第76-77页 |
2.2.11 HA-SS-DM1纳米药物体内活体成像和生物分布 | 第77-78页 |
2.2.12 HA-SS-DM1纳米药物最大耐受剂量实验 | 第78页 |
2.2.13 HA-SS-DM1纳米药物对MCF-7 肿瘤的靶向治疗评估 | 第78-7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3页 |
2.3.1 HA-SS-DM1的合成与表征 | 第79-82页 |
2.3.2 HA-SS-DM1纳米药物的制备和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82-84页 |
2.3.3 HA-SS-DM1纳米药物的细胞靶向内吞水平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84-87页 |
2.3.4 HA-SS-DM1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肿瘤靶向行为研究 | 第87-90页 |
2.3.5 HA-SS-DM1纳米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研究 | 第90-91页 |
2.3.6 HA-SS-DM1纳米药物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91-9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第三章 cRGD多肽靶向和还原响应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美登素前药胶束的设计合成及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 | 第99-134页 |
3.1 引言 | 第99-10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101-11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1-102页 |
3.2.2 二硫吡啶碳酸酯单体(PDSC)的合成 | 第102-104页 |
3.2.3 聚合物PEG-P(TMC-co-PDSC)的合成 | 第104页 |
3.2.4 聚合物前药PEG-P(TMC-g-SSDM1)的合成 | 第104-105页 |
3.2.5 聚合物前药cRGD-PEG-P(TMC-g-SSDM1)的合成 | 第105-106页 |
3.2.6 cRGD-MMP的制备和胶束稳定性实验 | 第106-107页 |
3.2.7 cRGD-MMP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107页 |
3.2.8 细胞以及细胞培养 | 第107-108页 |
3.2.9 细胞毒性测试(MTT实验) | 第108页 |
3.2.10 CLSM研究cRGD-MMP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108-109页 |
3.2.11 FACS研究cRGD-MMP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109页 |
3.2.12 cRGD-MMP的体内药代动力学 | 第109页 |
3.2.13 cRGD-MMP最大耐受剂量评估 | 第109-110页 |
3.2.14 cRGD-MMP对B16F10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 | 第110-11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7页 |
3.3.1 二硫吡啶碳酸酯单体(PDSC)的合成与表征 | 第111-112页 |
3.3.2 PEG-P(TMC-g-SSDM1)和cRGD-PEG-P(TMC-g-SSDM1)的合成 | 第112-117页 |
3.3.3 cRGD-MMP前药胶束的制备和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117-120页 |
3.3.4 cRGD-MMP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内吞水平研究 | 第120-121页 |
3.3.5 cRGD-MMP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最大耐受剂量研究 | 第121-123页 |
3.3.6 cRGD-MMP对荷B16F10黑色素瘤老鼠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23-1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第四章 多功能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美登素前药胶束用于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 第134-153页 |
4.1 引言 | 第134-13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35-139页 |
4.2.1 细胞培养与实验动物 | 第135-136页 |
4.2.2 cRGD-MMP的制备 | 第136页 |
4.2.3 细胞毒性测试(MTT实验) | 第136-137页 |
4.2.4 CLSM研究cRGD-MMP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137页 |
4.2.5 cRGD-MMP的活体成像和生物分布实验 | 第137-138页 |
4.2.6 cRGD-MMP的体内抗肿瘤治疗实验 | 第138-1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7页 |
4.3.1 cRGD-MMP靶向前药胶束的制备 | 第139-140页 |
4.3.2 cRGD-MMP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内吞水平研究 | 第140-142页 |
4.3.3 cRGD-MMP对MDA-MB-231 肿瘤的靶向行为研究 | 第142-145页 |
4.3.4 cRGD-MMP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145-1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3页 |
第五章 载多西紫杉醇的多功能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美登素前药胶束用于黑色素瘤的联合靶向治疗 | 第153-181页 |
5.1 引言 | 第153-1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55-161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155-156页 |
5.2.2 细胞培养与实验动物 | 第156-157页 |
5.2.3 DTX-cRGD-MMP前药胶束的制备 | 第157页 |
5.2.4 DTX-cRGD-MMP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157-158页 |
5.2.5 DTX-cRGD-MMP细胞毒性测试 | 第158页 |
5.2.6 DTX-cRGD-MMP体外细胞凋亡实验 | 第158-159页 |
5.2.7 DTX-cRGD-MMP的体内药代动力学 | 第159页 |
5.2.8 DTX-cRGD-MMP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 第159-160页 |
5.2.9 DTX-cRGD-MMP对荷B16F10黑色素瘤老鼠联合治疗实验 | 第160-1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61-175页 |
5.3.1 DTX-cRGD-MMP前药胶束的制备 | 第161-164页 |
5.3.2 DTX-cRGD-MMP前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164-165页 |
5.3.3 DTX-cRGD-MMP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协同效果研究 | 第165-168页 |
5.3.4 DTX-cRGD-MMP的体外细胞凋亡研究 | 第168-169页 |
5.3.5 DTX-cRGD-MMP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169-170页 |
5.3.6 DTX-cRGD-MMP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 第170-172页 |
5.3.7 DTX-cRGD-MMP的对荷B16F10黑色素瘤老鼠的联合治疗研究 | 第172-1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81-18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81-1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83-184页 |
创新点 | 第184-185页 |
附录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85-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