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3.1 周跳探测和修复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7-18页 |
1.3.2 基准站模糊度固定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8-21页 |
1.3.3 区域误差改正数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1-23页 |
1.3.4 北斗相关定位技术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GNSS定位理论及误差模型 | 第26-39页 |
2.1 坐标系统 | 第26-27页 |
2.2 时间系统 | 第27-28页 |
2.3 GNSS数学模型 | 第28-32页 |
2.3.1 单差模型 | 第29-30页 |
2.3.2 双差模型 | 第30页 |
2.3.3 三频线性组合 | 第30-32页 |
2.4 随机模型 | 第32-33页 |
2.4.1 观测值随机模型 | 第32页 |
2.4.2 参数随机模型 | 第32-33页 |
2.5 GNSS误差模型 | 第33-37页 |
2.5.1 对流层延迟 | 第33-35页 |
2.5.2 电离层延迟 | 第35-36页 |
2.5.3 轨道误差 | 第36-37页 |
2.5.4 多路径误差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准站载波相位观测值周跳探测和修复 | 第39-53页 |
3.1 基本原理 | 第39-43页 |
3.1.1 双差GF组合观测值 | 第39-40页 |
3.1.2 双差IF_OMC观测值 | 第40-41页 |
3.1.3 双差GF和IF_OMC方法互补分析 | 第41-43页 |
3.2 实验数据采集 | 第43-44页 |
3.3 实验验证及分析 | 第44-51页 |
3.3.1 仿真周跳测试实验 | 第45-47页 |
3.3.2 强电离层干扰下的实际应用 | 第47-50页 |
3.3.3 采样间隔对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BDS多路径误差特性及改正 | 第53-68页 |
4.1 单差多路径误差模型 | 第53-54页 |
4.2 实验数据采集 | 第54-55页 |
4.3 BDS卫星轨道周期及多路径误差特性分析 | 第55-60页 |
4.3.1 BDS卫星轨道周期 | 第55-58页 |
4.3.2 BDS卫星多路径误差特性 | 第58-60页 |
4.4 BDS多路径误差改正 | 第60-67页 |
4.4.1 BDS多路径改正分析 | 第61-63页 |
4.4.2 系统间多路径误差改正前后比较分析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中长距离基准站整周模糊度解算 | 第68-91页 |
5.1 基准站间模糊度非解方程搜索算法 | 第68-72页 |
5.1.1 基准站间基线整周模糊度单历元搜索算法 | 第69-70页 |
5.1.2 基准站整周模糊度确定三步法 | 第70-71页 |
5.1.3 基于非差误差改正数的长距离单历元GNSS网络RTK算法 | 第71-72页 |
5.2 基于网解模式约束条件下基准站模糊度固定 | 第72-75页 |
5.2.1 基准站网解模式算法 | 第72-75页 |
5.2.2 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约束法 | 第75页 |
5.3 多路径误差改正的GFIF基准站模糊度固定算法 | 第75-86页 |
5.3.1 北斗宽巷模糊度固定 | 第76页 |
5.3.2 无几何距离和无电离层残差组合 | 第76-79页 |
5.3.3 多路误差改正的GFIF模糊度固定 | 第79-80页 |
5.3.4 实验验证和分析 | 第80-86页 |
5.4 附加约束的GPS模糊度固定 | 第86-90页 |
5.4.1 GPS基准站模糊度固定实验分析 | 第87页 |
5.4.2 模糊度浮点解精度 | 第87-89页 |
5.4.3 模糊度固定正确性 | 第89-90页 |
5.4.4 初始化速度 | 第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中长距离区域网误差改正数建模 | 第91-122页 |
6.1 常用区域误差改正数建模方法 | 第91-95页 |
6.1.1 综合误差内插法(CBI) | 第92-93页 |
6.1.2 改进的综合误差内插法(MCBI) | 第93-94页 |
6.1.3 非差误差改正法 | 第94-95页 |
6.2 改进的非差误差改正法 | 第95-120页 |
6.2.1 数据介绍 | 第96-97页 |
6.2.2 改进的非差残差误差建模 | 第97-12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