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场论文

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5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研究背景第9页
  2.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0-12页
  1.国外研究述评第10-11页
  2.国内研究述评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12-14页
  1.研究方法第12-13页
  2.论文结构第13-14页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14-15页
  1.创新之处第14页
  2.不足之处第14-15页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5-23页
 (一)制度变迁与家庭农场相关概念第15-17页
  1.制度第15-16页
  2.组织第16页
  3.制度变迁第16-17页
  4.家庭农场第17页
 (二)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与简评第17-23页
  1.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第17-19页
  2.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第19-20页
  3.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融通第20-22页
  4.总结第22-23页
二、制度变迁视域下的我国家庭农场制度第23-28页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分析第23-24页
  1.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性质第23页
  2.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优势第23-24页
 (二)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第24-26页
  1.依据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第25页
  2.依据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第25-26页
 (三)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变迁分析第26-28页
  1.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变迁动因第26页
  2.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变迁主体第26-27页
  3.我国家庭农场的制度安排第27-28页
三、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模式与发展现状第28-34页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模式第28-30页
  1.宁波农户主导的外向型的家庭农场模式第28-29页
  2.松江政府主导的内向型家庭农场模式第29页
  3.郎溪保守型的家庭农场模式第29-30页
  4.总结第30页
 (二)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第30-34页
  1.没有统一的农场制度,农场注册率不高第30-31页
  2.主体素质低第31-32页
  3.农地流转制度及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第32页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32-34页
四、当代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经验与启示第34-39页
 (一)日本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第34页
  1.农场规模小,政府限定第34页
  2.高度发达的合作社制度第34页
  3.耕作精细,小型机械化水平高第34页
 (二)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第34-35页
  1.高效稳定的土地产权制度第35页
  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第35页
  3.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35页
 (三)法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第35-36页
  1.农场及其规模法定第35-36页
  2.合作社的支持第36页
  3.政府的主导作用第36页
 (四)启示第36-39页
  1.坚持家庭经营和适度规模第36-37页
  2.建立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第37页
  3.完善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37页
  4.发挥政府的作用第37-39页
五、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选择第39-47页
 (一)制度主体层面第39-41页
  1.政府支持第39-40页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40-41页
 (二)制度安排层面第41-47页
  1.创新农地产权制度,稳定农地流转第41-42页
  2.建立实施严格的家庭农场管理制度第42-43页
  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43-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级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收益均衡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日照市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