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经济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关系 | 第11-12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关系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及路径 | 第16-18页 |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 第16-17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涵义 | 第17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 | 第17-1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涵义 | 第1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 第18-19页 |
·农民工的涵义 | 第19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思想 | 第19-24页 |
·马克思的论述 | 第19-20页 |
·毛泽东的论述 | 第20页 |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领导人的论述 | 第20-24页 |
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 | 第24-36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 第24-32页 |
·就业总量 | 第24-25页 |
·就业分布 | 第25-27页 |
·就业的收入情况 | 第27-30页 |
·就业的工作状态及社会保障 | 第30-32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 第32-36页 |
·产业升级是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必然要求 | 第32-33页 |
·“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凸显 | 第33-34页 |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深,剩余劳动力增多 | 第34-36页 |
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原因 | 第36-4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第36-37页 |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 第36-37页 |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37页 |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 第37-40页 |
·政府投资动力不足 | 第37-3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我投资不足 | 第38-40页 |
·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滞后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 第40-42页 |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 第40页 |
·社会保障不健全 | 第40-42页 |
5 国外及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经验和启示 | 第42-46页 |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模式 | 第42-43页 |
·韩国和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模式 | 第43-44页 |
·韩国模式 | 第43页 |
·台湾地区模式 | 第43-44页 |
·境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 第44页 |
·注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 | 第44页 |
·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 第44-46页 |
6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 第46-52页 |
·转变思想观念 | 第46-47页 |
·转变政府的观念 | 第46页 |
·转变农村剩余劳动者的观念 | 第46-47页 |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 第47-48页 |
·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 第47页 |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投入 | 第47-48页 |
·国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 | 第48-49页 |
·确保合同签订和社保缴纳 | 第48页 |
·保障发放工资和加班费 | 第48页 |
·企业加强人文关怀 | 第48-49页 |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 | 第49页 |
·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 | 第49页 |
·加大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政策 | 第49页 |
·政府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 | 第49-51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 | 第49-50页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第50页 |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第50-51页 |
·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 第51-52页 |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第51页 |
·增加企业资金和税收支持 | 第51-52页 |
7 结束语 | 第52-53页 |
·本文结论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