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多次喷射结合SCR实现柴油机低排放的CFD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多次喷射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SCR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SCR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国内SCR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16-30页 |
| ·发动机参数设置 | 第16-17页 |
| ·燃烧室模型的建立 | 第17页 |
|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17-18页 |
| ·动网格的划分 | 第17-18页 |
|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18-19页 |
| ·初始条件的设置 | 第18-19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19页 |
| ·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19-28页 |
|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 第19-21页 |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0页 |
| ·能量守恒方程(Navier-Stokes方程) | 第20页 |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0-21页 |
| ·组分守恒方程 | 第21页 |
| ·湍流模型 | 第21-22页 |
| ·喷雾模型 | 第22-25页 |
| ·破碎模型 | 第22页 |
| ·蒸发模型 | 第22-24页 |
| ·碰壁模型 | 第24页 |
| ·湍流耗散模型 | 第24-25页 |
| ·燃烧模型 | 第25-26页 |
| ·着火模型 | 第25-26页 |
| ·湍流燃烧模型 | 第26页 |
| ·排放模型 | 第26-28页 |
| ·NOx生成模型 | 第26-27页 |
| ·Soot生成模型 | 第27-28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多次喷射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分析 | 第30-58页 |
| ·单次喷射仿真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 ·缸内宏观量分析 | 第30-32页 |
| ·缸内微观量分析 | 第32-38页 |
| ·初期燃烧微观场分析 | 第32-34页 |
| ·中期燃烧微观场分析 | 第34-36页 |
| ·后期燃烧微观场分析 | 第36-38页 |
| ·多次喷射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 ·预喷-主喷策略的研究 | 第38-42页 |
| ·预喷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 ·预喷油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0-42页 |
| ·预喷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总结 | 第42页 |
| ·主喷-后喷策略的研究 | 第42-46页 |
| ·后喷滞后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 ·后喷油量对柴油机性能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 ·后喷射对柴油机性能影响总结 | 第45-46页 |
| ·多次喷射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46-54页 |
| ·二次喷射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46-51页 |
| ·预主喷射计算方案制定 | 第46-48页 |
| ·预主喷控制策略优化 | 第48-49页 |
| ·主后喷计算方案制定 | 第49-50页 |
| ·主后喷控制策略优化 | 第50-51页 |
| ·三次喷射控制方法研究 | 第51-54页 |
| ·预喷+主喷+后喷计算方案制定 | 第51-52页 |
| ·正交表计算结果极差分析 | 第52-53页 |
| ·预喷+主喷+后喷控制策略优化 | 第53-54页 |
| ·全负荷工况多次喷射控制方法的制定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SCR催化器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 第58-64页 |
| ·SCR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 | 第59-60页 |
| ·SCR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9-60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0-63页 |
| ·喷射角度对NO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喷射距离对NO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工作总结 | 第6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64-65页 |
|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