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7页 |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一、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概况 | 第10-15页 |
(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 第11-12页 |
(三)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历史发展阶段 | 第12-14页 |
1.初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2年 | 第12页 |
2.发展阶段:2003年—2007年 | 第12-13页 |
3.停滞阶段:2008年—2009年 | 第13页 |
4.再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 第13-14页 |
(四)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 | 第14-15页 |
二、我国电视真人秀叙事策略的界定及其元素 | 第15-21页 |
(一)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我国电视真人秀叙事策略的元素 | 第16-21页 |
1.参与者 | 第16-17页 |
2.现场性的“真”与后期加工的“秀” | 第17-18页 |
3.规定时空的情景 | 第18-19页 |
4.竞争与悬念:叙事情节与动力 | 第19页 |
5.选拔与淘汰:戏剧命运 | 第19-21页 |
三、不同类型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分析 | 第21-37页 |
(一)异性约会型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 | 第21-24页 |
1.参与者:个性男女嘉宾+平易近人主持人+理性分析师 | 第21-22页 |
2.时空情景:严格的时间规定性和空间封闭性 | 第22-23页 |
3.竞争和悬念:利用性别来推动叙事情节 | 第23页 |
4.淘汰与选拔:男女的双向了解和选择 | 第23-24页 |
(二)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 第24-28页 |
1.参与者:具有明星气质的学员+顶尖明星导师+中国“好舌头” | 第24-25页 |
2.时空情景:标志性的时空环境 | 第25-26页 |
3.竞争与悬念:环环相扣的悬念和新型金字塔竞争结构 | 第26-27页 |
4.淘汰与选拔:三种裁决性力量的淘汰机制 | 第27-28页 |
(三)技能应试型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分析—以《职来职往》为例 | 第28-30页 |
1.参与者:求职者、职场达人+主持人、职场分析师 | 第28-29页 |
2.时空情景:混合式的时间和虚实结合的空间 | 第29页 |
3.竞争和悬念:是否获得职业推荐信为最终悬念 | 第29-30页 |
4.淘汰与选拔:职场达人的主观倾向性成为了选拨的重要因素 | 第30页 |
(四)益智闯关型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分析—以《一站到底》为例 | 第30-32页 |
1.参与者:竞赛者+夫妻主持人 | 第30-31页 |
2.时空情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作为同一种存在 | 第31-32页 |
3.竞争和悬念:谁将一“站”到底成为竞争最大悬念 | 第32页 |
4.淘汰与选拔:竞赛者的答案为唯一淘汰因素 | 第32页 |
(五)亲子互动型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分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 第32-37页 |
1.参与者:星爸萌娃+代理村长 | 第33-34页 |
2.现场性与艺术加工:艺术性加工成为细节性叙述的辅助手段 | 第34页 |
3.时空情景:三天两夜充满悬念的地点 | 第34-35页 |
4.竞争和悬念:无淘汰的弱化竞争与叙事内容本身的悬念制造 | 第35-37页 |
四、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的共性 | 第37-44页 |
(一)具有代表性和潜在明星因素的个性参与者 | 第37-38页 |
(二)记录性与戏剧性的融合 | 第38-39页 |
(三)相对封闭的混合式的时间和虚实结合的空间 | 第39-41页 |
(四)结构性悬念与兴奋性悬念相结合 | 第41-42页 |
(五)不同淘汰机制中参与者的个人因素成为胜败的关键 | 第42-44页 |
五、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44-53页 |
(一)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1.参与者“秀”的成分多于“真”的成分 | 第44-45页 |
2.节目叙事方式模式化和同质化 | 第45-46页 |
3.同类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竞争机制缺少创新 | 第46-47页 |
4.叙事角度的偏离,媒介伦理的缺失 | 第47-48页 |
(二)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48-53页 |
1.节目应在参与者“真”的情况下寻找亮点 | 第48-49页 |
2.创新叙事模式,保证节目多元化 | 第49-50页 |
3.引用新型竞争和淘汰机制 | 第50-51页 |
4.把握正确地叙事角度,突显主流价值观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