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存量产业用地评价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战略背景 | 第9页 |
| ·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启示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与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16页 |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 ·存量产业用地 | 第16-17页 |
| ·土地利用评价技术 | 第17页 |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土地供求理论 | 第17页 |
| ·地租理论 | 第17-18页 |
| ·土地报酬规律理论 | 第18页 |
| 3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18-19页 |
| ·土地自然条件 | 第18页 |
|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 第18-19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19-20页 |
| ·人口密度 | 第19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19页 |
| ·科技水平 | 第19页 |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19-20页 |
| ·土地的用途 | 第20页 |
| ·政策制度 | 第20页 |
| ·土地政策 | 第20页 |
| ·相关规划 | 第20页 |
| 4 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 ·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现状 | 第20-21页 |
| ·产业基础 | 第20-21页 |
| ·产业布局 | 第21页 |
| ·产业功能区的划分 | 第21-22页 |
| 5 皖江城市带存量产业用地评价关键技术 | 第22-34页 |
| ·评价单元与适用对象 | 第22页 |
| ·评价单元 | 第22页 |
| ·适用对象 | 第22页 |
| ·示范区产业用地评价技术 | 第22-3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5页 |
| ·权重及理想值的确定 | 第25-28页 |
| ·指标标准化 | 第28页 |
| ·评价模型 | 第28-29页 |
| ·潜力测算 | 第29-30页 |
| ·示范区企业用地评价技术 | 第30-3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 ·权重及理想值的确定 | 第31-33页 |
| ·指标标准化 | 第33页 |
| ·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 ·潜力测算 | 第34页 |
| 6 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用地评价技术应用 | 第34-48页 |
| ·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 | 第34-36页 |
| ·开发区概况 | 第34-35页 |
| ·开发区用地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 ·开发区产业用地评价 | 第36-38页 |
| ·指标体系及现状值 | 第36页 |
| ·确定权重 | 第36-37页 |
|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37页 |
| ·潜力测算 | 第37页 |
|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开发区典型企业用地评价 | 第38-48页 |
| ·企业用地分类 | 第38-39页 |
| ·确定权重 | 第39-40页 |
|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40-45页 |
| ·潜力测算 | 第45-46页 |
|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7 基于存量产业用地评价技术的思考 | 第48-51页 |
| ·关于评价技术 | 第48-49页 |
| ·评价层次的界定 | 第4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 ·确定适宜的理想值 | 第49页 |
| ·关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 | 第49-51页 |
| ·强化规划管控作用 | 第49-50页 |
| ·加强土地使用监督 | 第50页 |
|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 第50-51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取得的成果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