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1 转基因水稻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 | 第17-19页 |
·转基因抗病水稻研究 | 第19-20页 |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研究 | 第20-22页 |
2 转BT基因水稻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杀虫机理 | 第22页 |
·转Bt基因水稻的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3 农田作物多样性对昆虫的影响研究 | 第23-25页 |
·农田作物多样性对害虫的影响 | 第23-24页 |
·农田作物多样性对害虫主要天敌的影响 | 第24-2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转BT抗虫水稻对稻田主要昆虫种群的影响研究 | 第28-70页 |
第一节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28-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28-29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29页 |
·稻飞虱的田间调查方法 | 第29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8页 |
·不同基因型转Bt抗虫水稻上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 | 第30-39页 |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上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 | 第39-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大螟和二化螟种群发生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5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50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50页 |
·田间调查取样方法 | 第50页 |
·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上大螟和二化螟种群发生动态 | 第51-53页 |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上大螟与二化螟致害力差异比较 | 第53-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三节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58-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58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58-59页 |
·田间调查取样方法 | 第59页 |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上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 | 第59-62页 |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上稻纵卷叶螟致害力差异比较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页 |
第四节 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对非靶标天敌昆虫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数量动态的影响 | 第64-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64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64-65页 |
·田间调查取样方法 | 第65页 |
·统计分析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2012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田非靶标天敌昆虫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数量动态的影响 | 第65-67页 |
·2013年不同基因型转Bt水稻田非靶标天敌昆虫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数量动态的影响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三章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研究 | 第70-94页 |
第一节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71-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71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71页 |
·稻飞虱的田间调查方法 | 第71-7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2页 |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褐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72-77页 |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77-82页 |
第二节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大螟和二化螟种群发生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82-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82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82页 |
·田间调查方法 | 第82页 |
·统计分析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大螟和二化螟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82-84页 |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大螟和二化螟致害力差异比较 | 第84-86页 |
第三节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86-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86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86页 |
·田间调查方法 | 第86页 |
·统计分析 | 第86-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87-88页 |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稻纵卷叶螟致害力差异比较 | 第88-89页 |
第四节 转BT抗虫水稻与对照亲本混播对天敌昆虫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数量动态的影响 | 第89-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89-90页 |
·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及田间管理 | 第90页 |
·田间调查取样方法 | 第90页 |
·统计分析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7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97-98页 |
附录一 稻飞虱迁飞种群上灯行为节律研究 | 第98-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试验地设置 | 第98-99页 |
·灯诱装置 | 第99页 |
·稻飞虱上灯峰期判定标准 | 第99页 |
·稻飞虱上灯行为节律研究 | 第99页 |
·统计分析 | 第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6页 |
·稻飞虱灯诱虫量动态及时间的比较 | 第100-104页 |
·稻飞風上等行为节律研究 | 第104-106页 |
·灰飞虱 | 第104页 |
·白背飞虱 | 第104-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8页 |
附录二 稻飞虱种群发生的调查与取样技术 | 第108-116页 |
1 稻飞虱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 第108-109页 |
·调查时间 | 第108-109页 |
·取样方法 | 第109页 |
·调查方法 | 第109页 |
2 稻飞虱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 第109-111页 |
·调查地点及时间 | 第109-110页 |
·秧田系统调查 | 第109页 |
·田间系统调查 | 第109-110页 |
·调查取样方法 | 第110-111页 |
·盆拍法 | 第110页 |
·吸虫器法 | 第110页 |
·扫网法 | 第110页 |
·目测法 | 第110-111页 |
3 稻飞虱大田虫情普查 | 第111页 |
4 稻飞虱危害状况普查 | 第111-112页 |
5 稻飞虱迁飞种群田间检测方法 | 第112-113页 |
·灯诱法 | 第112页 |
·卵巢解剖法 | 第112-113页 |
6 讨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