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选题依据与价值意义 | 第15-17页 |
1 时代语境之变:从“十七年”到1980年代的历史转型 | 第17-27页 |
·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 第17-20页 |
·作家文化品格的重塑与讲真话、抒真情 | 第20-24页 |
·作家文化心理与价值诉求的转换 | 第20-22页 |
·重放的鲜花:讲真话、抒真情 | 第22-24页 |
·从禁锢走向突围的1980年代散文 | 第24-27页 |
2 观念之变:散文本体意识的失落与复归 | 第27-39页 |
·“散”与“不散”的散文论争 | 第27-31页 |
·“形散神不散”的提出与争议 | 第27-29页 |
·时代精神的传达与散文观念的固化 | 第29-31页 |
·“泛化”与“窄化”的散文界定 | 第31-36页 |
·纪实性与抒情性的杂糅 | 第31-35页 |
·报告文学的剥离与独立 | 第35-36页 |
·从一元到多元的散文追求 | 第36-39页 |
3 选材立意之变:宏大主题的弱化与取材视角的微观化 | 第39-60页 |
·色历史革命:从确立到式微 | 第39-43页 |
·艰难斗争岁月的回忆记录 | 第40-41页 |
·革命理想精神的崇高激扬 | 第41-42页 |
·“后革命”时代宏大历史主题的式微 | 第42-43页 |
·文化历史反思:从摒弃到复归 | 第43-48页 |
·苦难历史见证的反思批判 | 第44-46页 |
·民族文化审视的承继开拓 | 第46-48页 |
·个体经验的书写:从遮蔽到确证 | 第48-60页 |
·军事、建设题材的聚焦与社会群体的言说 | 第49-52页 |
·日常生活题材的拓展与自我意识的抒发 | 第52-60页 |
4 艺术方式之变:从单一到丰富的表现方式 | 第60-73页 |
·“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独尊 | 第60-63页 |
·细节的真实与典型化的手法 | 第60-62页 |
·意境的营造与崇高化的抒情 | 第62-63页 |
·1980年代:现代散文艺术方式的回归与突破 | 第63-73页 |
·去伪存真的语言形式 | 第63-65页 |
·第一人称的自我“独白” | 第65-66页 |
·心理情绪型的结构模式 | 第66-68页 |
·小说、诗歌、绘画等新元素的融入 | 第68-71页 |
·蒙太奇、意识流等现代技巧的借鉴 | 第71-73页 |
5 追问反思:散文嬗变的价值与问题 | 第73-78页 |
·散文的困惑:时代、政治与审美的矛盾变奏 | 第73-74页 |
·散文的桎梏:散文批评和理论的薄弱 | 第74-76页 |
·散文的突围:多元开放与超越创新 | 第76-78页 |
结束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