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5页 |
一、前人研究成果及缺憾 | 第8-11页 |
二、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 第11-13页 |
三、唐诗总集序跋的内涵与价值 | 第13-25页 |
(一) 唐诗总集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二) 序与跋的差异及本文所论序跋范畴 | 第16-20页 |
(三) 总集与别集序跋的差异 | 第20-25页 |
第一章 唐诗总集编纂史述论 | 第25-91页 |
第一节 清以前的唐诗总集 | 第25-60页 |
一、唐五代——唐诗总集编纂的兴盛 | 第25-37页 |
二、宋金元——唐诗总集编纂的低潮 | 第37-50页 |
三、明代——唐诗总集编纂的复兴 | 第50-60页 |
第二节 清代——唐诗总集编纂的集大成时期 | 第60-91页 |
一、清代唐诗总集量大质高的特点 | 第61-79页 |
二、清代唐诗总集编纂的两次高潮 | 第79-83页 |
三、清代唐诗总集编选种类的齐备 | 第83-91页 |
第二章 清代唐诗总集的类型差异与序跋的不同特色 | 第91-104页 |
第一节 选集类的序跋特色 | 第91-97页 |
一、强调“精选” | 第91-94页 |
二、突出“选诗为首选人其次”的标准 | 第94-97页 |
第二节 合集类的序跋特色 | 第97-100页 |
一、强调“求全亦求善” | 第97-99页 |
二、突出“重在选人”的标准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全集类的序跋特色 | 第100-104页 |
一、强调“网罗赅备” | 第100-102页 |
二、突出“通观全唐” | 第102-104页 |
第三章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的文献学研究 | 第104-165页 |
第一节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的基本文献问题 | 第104-134页 |
一、序跋总量情况 | 第104-113页 |
二、重刻重抄本等序跋增删 | 第113-126页 |
三、总集序跋入文集的删改 | 第126-134页 |
第二节 序跋的文献学价值 | 第134-165页 |
一、留存著者及序跋作者史料 | 第135-143页 |
二、交代选诗来源 | 第143-153页 |
三、鉴定版本的主要依据 | 第153-165页 |
第四章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中体现的编纂思想 | 第165-211页 |
第一节 编纂动机 | 第165-186页 |
一、崇唐学唐风气 | 第165-173页 |
二、不满之前编集成果 | 第173-179页 |
三、企图矫正诗坛流弊 | 第179-186页 |
第二节 编纂宗旨 | 第186-211页 |
一、凸显“选学”为核心的“唐诗学”思想 | 第186-195页 |
二、推尊雅正诗教 | 第195-203页 |
三、提供后学范本 | 第203-211页 |
第五章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与清人的诗学观 | 第211-258页 |
第一节 唐诗史的认识 | 第211-223页 |
一、唐诗分期问题的争论 | 第211-217页 |
二、“百代之中”——中唐意义的发现 | 第217-223页 |
第二节 诗歌大家的标举 | 第223-241页 |
一、唐诗大家的标举 | 第224-231页 |
二、各体大家的标举 | 第231-241页 |
第三节 诗体的讨论 | 第241-258页 |
一、诗体划分与唐人分类实际 | 第241-247页 |
二、七律的尤加关注 | 第247-258页 |
结语 | 第258-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67页 |
附表 | 第267-362页 |
附表一 清代唐诗总集一览表 | 第267-299页 |
附表二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摘编 | 第299-3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362-363页 |
致谢 | 第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