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6-19页 |
一、企业战略 | 第16页 |
二、战略分析的基本工具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物流管理理论 | 第19-22页 |
一、物流含义 | 第19-20页 |
二、物流企业经营模式 | 第20页 |
三、物流战略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牡丹江物流中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第一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的现状 | 第23-26页 |
一、人力资源概况 | 第23-24页 |
二、公司设备情况 | 第24页 |
三、网点建设情况 | 第24页 |
四、服务项目情况 | 第24-25页 |
五、业务流程简介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缺乏专业物流业人才 | 第26-27页 |
二、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 第27页 |
三、运输系统效率低运输成本高 | 第27页 |
四、代收款管理混乱 | 第27页 |
五、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 第27-28页 |
六、服务项目欠缺 | 第28页 |
第三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一、管理理念落后 | 第28-29页 |
二、缺乏战略的指引 | 第29页 |
三、缺乏高端管理人才 | 第29页 |
四、基础设施落后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牡丹江物流中心发展环境分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第31-37页 |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第31-34页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产业环境分析 | 第37-40页 |
一、现有的竞争者 | 第37-38页 |
二、客户议价能力 | 第38页 |
三、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38页 |
四、潜在竞争者分析 | 第38-39页 |
五、替代品威胁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牡丹江物流中心战略规划 | 第41-51页 |
第一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SWOT 矩阵 | 第41-47页 |
一、优势 | 第41-42页 |
二、劣势 | 第42-43页 |
三、机会 | 第43-44页 |
四、威胁 | 第44-45页 |
五、分析矩阵 | 第45-47页 |
第二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战略目标 | 第47-48页 |
一、总体发展目标 | 第47-48页 |
二、具体发展目标 | 第48页 |
第三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的规划 | 第48-50页 |
一、牡丹江物流中心发展的总体框架 | 第48-49页 |
二、牡丹江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的制定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牡丹江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第51-59页 |
第一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战略的实施 | 第51-55页 |
一、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 第51-52页 |
二、完善报关系统管理 | 第52-53页 |
三、完善网站信息管理 | 第53页 |
四、完善财务信息管理 | 第53-54页 |
五、出台代收款措施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牡丹江物流中心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55-58页 |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第55-57页 |
二、加强对车辆的管理 | 第57-58页 |
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 第58页 |
四、提高企业营销能力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