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镇级小城市 | 第24-25页 |
·地方政府治理 | 第25-2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6-27页 |
·善治理论 | 第27-28页 |
·行政生态学理论 | 第28-30页 |
3. 小城市培育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的现状 | 第30-40页 |
·小城镇发展历程 | 第30-34页 |
·波动发展阶段 | 第30-31页 |
·恢复与快速发展阶段 | 第31-32页 |
·稳步提升阶段 | 第32-33页 |
·新型城镇化阶段 | 第33-34页 |
·小城镇的政府治理演变 | 第34-36页 |
·传统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治理 | 第34-35页 |
·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 第35页 |
·新时期的地方政府治理 | 第35-36页 |
·强镇扩权阶段的地方政府治理 | 第36页 |
·小城市培育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关系 | 第36-37页 |
·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变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困境 | 第37-40页 |
·思想观念陈旧 | 第37页 |
·治理能力不强 | 第37-38页 |
·城镇规划不科学 | 第38-39页 |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第39-40页 |
4 小城市培育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经济因素 | 第40-41页 |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 第40页 |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 第40-41页 |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 第41页 |
·社会因素 | 第41-43页 |
·公民社会 | 第42页 |
·社会资本 | 第42页 |
·社会舆论 | 第42-43页 |
·行政因素 | 第43-44页 |
·政府治理理念 | 第43页 |
·政府执行能力 | 第43-44页 |
·横向政府关系 | 第44页 |
·制度因素 | 第44-47页 |
·行政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绩效考核制度 | 第45页 |
·决策运行机制 | 第45-47页 |
5 小城市培育试点政府治理创新探索:以福鼎市太姥山镇为例 | 第47-62页 |
·小城市培育试点太姥山镇政府行政生态环境分析 | 第47-50页 |
·政治环境 | 第47-48页 |
·经济环境 | 第48-49页 |
·文化和社会环境 | 第49-50页 |
·治理创新探索 | 第50-54页 |
·综合改革:权力重心逐渐下移 | 第50页 |
·机构重组:行政和人事制度改革 | 第50-52页 |
·体制突破:财政、土地、金融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 第52页 |
·治理主体:多元治理主体 | 第52-53页 |
·政府关系:打破壁垒沟通合作 | 第53-54页 |
·政府治理现状 | 第54-57页 |
·政府治理成效 | 第54-56页 |
·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太姥山镇政府治理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2页 |
·行政管理体制 | 第57-58页 |
·财政体制 | 第58-59页 |
·强镇扩权改革 | 第59-60页 |
·政府机构与人事制度 | 第60-61页 |
·公民社会 | 第61-62页 |
6 小城市培育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对策 | 第62-65页 |
·强化现代治理理念 | 第62页 |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62-63页 |
·完善强镇扩权改革 | 第62-63页 |
·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制 | 第63页 |
·优化试点镇机构设置 | 第63页 |
·完善县(市)镇财政管理体制 | 第63-64页 |
·建立一级财政制度 | 第63页 |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63-64页 |
·创新城镇市场融资途径 | 第64页 |
·推动公民社会良性发展 | 第64-65页 |
·提升公民的参与热情与能力 | 第64页 |
·积极与社会组织展开合作 | 第64-6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