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5页 |
·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 | 第20-27页 |
·里氏木霉 | 第20-21页 |
·粗糙脉孢菌 | 第21-22页 |
·草酸青霉 | 第22-26页 |
·其他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 | 第26-27页 |
·丝状真菌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系统 | 第27-34页 |
·木质纤维降解酶系 | 第27-30页 |
·诱导物 | 第30-31页 |
·丝状真菌中参与感应和传导胞外纤维素的信号元件 | 第31-34页 |
·真菌的转录调控因子 | 第34-38页 |
·通用转录因子 | 第34-35页 |
·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 | 第35-38页 |
·丝状真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转录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抑制纤维素酶表达的阻遏蛋白 | 第38-39页 |
·促进纤维素酶表达的激活因子 | 第39-41页 |
·ATP依赖型核小体重塑复合物调控基因表达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ATP依赖型核小体重塑复合物分类 | 第41-42页 |
·SWI/Snf复合物对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42页 |
·RSC复合物对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42页 |
·染色质结构变化参与纤维素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第二章 转录因子协同调控草酸青霉木质纤维素酶的表达 | 第45-99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66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46-47页 |
·引物 | 第47页 |
·常用储备液 | 第47-48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8-49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9页 |
·仪器 | 第49-50页 |
·菌种保藏技术 | 第50页 |
·草酸青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 | 第50-52页 |
·草酸青霉染色体的提取 | 第52-53页 |
·构建转录因子敲除株和过表达菌株 | 第53-55页 |
·转化子在纤维素平板上的表型分析 | 第55页 |
·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显微观察 | 第55-56页 |
·纤维素酶活检测 | 第56-57页 |
·Southern杂交 | 第57-58页 |
·Northern印记 | 第58页 |
·RNA的提取 | 第58-59页 |
·RNA-seq | 第59-62页 |
·酵母双杂交 | 第62-63页 |
·双分子互补荧光(BiFC) | 第63-64页 |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 | 第64-65页 |
·凝胶阻滞 | 第65页 |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65-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99页 |
·ClrB是决定草酸青霉纤维素酶表达活性的关键激活因子 | 第66-75页 |
·XlnR共调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酶的表达活性 | 第75页 |
·CreA调控真菌的形态建成、无性发育及纤维素酶的表达活性 | 第75-77页 |
·AmyR正向调控淀粉酶及反向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活性 | 第77-80页 |
·XlnR与ClrB正向协同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活性 | 第80-82页 |
·CreA与ClrB协同调控纤维素酶表达活性 | 第82-88页 |
·AmyR与ClrB/CreA协同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活性 | 第88-92页 |
·CreA/XlnR/ClrB通过直接结合启动子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 | 第92-93页 |
·讨论 | 第93-99页 |
第三章 核小体重塑蛋白RSCA参与纤维素酶表达调控的研究 | 第99-112页 |
·引言 | 第9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0页 |
·菌株 | 第99-100页 |
·引物 | 第100页 |
·其他的材料和方法见第二章 | 第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10页 |
·RSCA的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100-102页 |
·RSCA参与真菌生长和多种糖类的利用 | 第102-104页 |
·RSCA参与调控细胞壁完整性 | 第104-106页 |
·RSCA参与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活性 | 第106-108页 |
·破坏细胞壁不能增强纤维素酶的产量 | 第108页 |
·RSCA与CreA互作协同调控细胞壁完整性和纤维素酶的表达 | 第108-110页 |
·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FlBC介导分生孢子形成和纤维素酶表达的共调控机制 | 第112-132页 |
·引言 | 第112-11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3-114页 |
·菌株 | 第113页 |
·PCR引物 | 第113页 |
·孢子计数 | 第113-114页 |
·真菌生命力测定 | 第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30页 |
·草酸青霉转录因子PoFlbC的鉴定 | 第114-115页 |
·FlbC控制草酸青霉的分生孢子形成 | 第115-119页 |
·PoFlbC在纤维素酶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第119-121页 |
·敲除株与野生菌株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 第121-125页 |
·缺失PoFlbC导致纤维素酶和部分半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下调 | 第125-130页 |
·讨论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重构转录调控网络增强草酸青霉纤维素酶生产 | 第132-154页 |
·引言 | 第13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2-134页 |
·菌株 | 第132-133页 |
·PCR引物 | 第133页 |
·活性电泳技术 | 第133-134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134页 |
·脱木素木糖渣(DCCR)糖化实验 | 第1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54页 |
·重构草酸青霉的转录调控网络获得突变株RE-10 | 第134-135页 |
·RE-10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和胞外纤维素酶产量大幅度提高 | 第135-139页 |
·RE-10的纤维素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相较于野生菌株和JU-A10-T显著上调 | 第139-141页 |
·比较蛋白组学揭示了纤维素降解蛋白在RE-10中的水平特异性提高 | 第141-145页 |
·在RE-10中过表达β-葡萄糖甘酶 | 第145-150页 |
·BGL过表达突变株显著增强了木质纤维素的水解效率 | 第150-151页 |
·讨论 | 第151-154页 |
全文总结 | 第154-157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4-156页 |
本论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附表 | 第178-1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