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草坪与地被植物论文

草地早熟禾适应干旱以及干旱后复水恢复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缩写词第10-12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5页
   ·光合作用和植物耐旱性的关系第14-17页
     ·Rubisco和Rubsico activase第15-16页
     ·PRK和G3PDH酶活性第16-17页
   ·膜脂脂肪酸组成在干旱胁迫中的变化第17-18页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在干旱胁迫中的变化第18-22页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第20页
     ·过氧化氢酶CAT第20页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 cycle第20-21页
     ·过氧化物酶POD第21-22页
     ·其他与植物耐旱性相关的因子第22-25页
     ·热激蛋白第22-23页
     ·乙烯在植物响应干旱中的作用第23-24页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第24-25页
3 光合作用和草地早熟禾耐旱性与复水恢复能力的关系第25-44页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植物材料与生长环境第25页
     ·实验设计和处理第25-26页
     ·上壤水分测量第26页
     ·草坪质量和生理指标测量第26-27页
     ·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暗呼吸的测量第27页
     ·光合作用关键酶的酶活性测定第27-30页
     ·光合作用关键酶基因表达图谱分析方法第30页
   ·干旱和复水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第30-31页
   ·干旱和复水过程中,两个品种外观表现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第31-33页
     ·草坪外观质最变化第31-32页
     ·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第32-33页
   ·干旱和复水过程中,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第33-35页
   ·干旱和复水过程中,暗呼吸速率的变化第35-36页
   ·光合关键酶对干旱和复水恢复的响应第36-43页
     ·Rubisco酶活性和Rubsico activation state第36-39页
     ·PRK酶活性第39-40页
     ·光合GAPDH酶活性第40-42页
     ·基因表达图谱分析第42-43页
   ·小结第43-44页
4 不饱和脂肪酸和草地早熟禾耐旱性及复水恢复能力的关系第44-59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植物材料与生长环境第44页
     ·实验设计和处理第44-45页
     ·土壤水分测量第45页
     ·草坪质量和其他生理指标测量第45页
     ·脂肪酸分析第45-46页
     ·统计学分析第46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草地早熟禾土壤水分变化第46-47页
   ·干旱处理和部分复水过程中,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评分变化第47-49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生理指标变化第49-51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草地早熟禾脂肪酸含量变化第51-57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草地早熟禾细胞膜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第51-53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草地早熟禾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第53-55页
     ·双键指数在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变化第55-56页
     ·RWC,EL与DBI的相关性分析第56-57页
   ·小结第57-59页
5 抗氧化酶和草地早熟禾耐旱性与复水恢复能力的关系第59-81页
   ·材料与方法第59-70页
     ·实验设计与处理第59页
     ·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类超氧化程度测定第59-69页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谱分析第69-70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TQ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第70-73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MDA的变化第73-74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SOD,CAT和POD的变化第74-76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参与AsA-GSH循环各个酶的变化第76-78页
   ·干旱处理和复水过程中,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图谱第78-80页
   ·小结第80-81页
6 其他丛因的表达与草地早熟禾耐旱性和复水恢复能力的关系第81-86页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RNA的提取第81页
     ·DNA污染的去除第81-82页
     ·RT-PCR第82-83页
   ·结果与讨论第83-85页
     ·SAM-S在干旱和复水恢复中的作用第83-84页
     ·水通道蛋白AQPs在干旱和复水恢复中的作用第84-85页
     ·sHSP17.2在草地早熟适应干旱和复水恢复过程中的作用第85页
   ·小结第85-86页
7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总结第86-87页
   ·展望第87-88页
图版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1页
个人简介第101-102页
导师简介第102-103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牡丹花芽发育与开花机制的生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公众高尔夫球场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