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风险性评价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6页 |
|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 | 第13-15页 |
| ·地下水风险性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泉域概况 | 第20-3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水文气象 | 第20-21页 |
| ·地质条件 | 第21-26页 |
| ·地层岩性 | 第21-25页 |
|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 ·岩溶含水介质特征 | 第26页 |
| ·岩溶水循环条件 | 第26-27页 |
| ·富水性特征 | 第27页 |
| ·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7-29页 |
| ·补给区岩溶水位变化特征 | 第27页 |
| ·径流区岩溶水水位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 ·排泄区岩溶水水位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9-31页 |
| ·泉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9-30页 |
| ·煤矿矿坑排水概况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岩溶地下水风险性评价架构及原理 | 第31-38页 |
| ·岩溶地下水风险性概念 | 第3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 ·评价方法 | 第33-38页 |
| 第四章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第38-73页 |
| ·岩溶地下水防污脆弱性 | 第38-56页 |
| ·上覆保护层(O) | 第38-46页 |
| ·入渗补给量(P) | 第46-48页 |
| ·径流条件(C) | 第48-51页 |
| ·岩溶发育程度(K) | 第51-52页 |
| ·土地利用情况(Lu) | 第52-54页 |
| ·岩溶地下水防污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54-56页 |
| ·岩溶地下水资源脆弱性 | 第56-66页 |
| ·入渗补给量(P) | 第57-58页 |
| ·地下水开采量(E) | 第58-61页 |
| ·矿坑排水量(Md) | 第61-64页 |
| ·岩溶地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64-66页 |
| ·岩溶地下水潜在脆弱性 | 第66-70页 |
| ·煤矿采空区(G) | 第67页 |
| ·隔水岩厚度(T) | 第67页 |
| ·带压区含水层水压(Pr) | 第67-68页 |
| ·岩溶地下水潜在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68-70页 |
|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70-73页 |
| 第五章 岩溶地下水危险性评价 | 第73-85页 |
| ·岩溶地下水价值预损性 | 第73-77页 |
| ·含水层富水性(At) | 第73-74页 |
| ·地下水水质(Al) | 第74-76页 |
| ·地下水保护区(Pa) | 第76-77页 |
| ·岩溶地下水现状危险性 | 第77-82页 |
| ·地下水污染(Po) | 第77-80页 |
| ·地下水位变幅(L) | 第80-82页 |
| ·岩溶地下水危险性评价结果 | 第82-85页 |
| 第六章 岩溶地下水风险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85-89页 |
| ·岩溶地下水风险性评价结果 | 第85-86页 |
| ·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 ·保护区划分及保护措施 | 第87-89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9-92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