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隧道立体交叉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山岭隧道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相关规范 | 第11-12页 |
| ·抗震研究手段 | 第12-13页 |
| ·抗震计算方法 | 第13-17页 |
| ·近接地下工程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静力部分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动力部分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山岭隧道震害类型与机理 | 第17-20页 |
| ·震害类型 | 第17-19页 |
| ·震害机理 | 第19-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 第2章 隧道抗减震模式探讨 | 第22-31页 |
| ·隧道抗减震措施 | 第22-23页 |
| ·抗震措施 | 第22页 |
| ·减震措施 | 第22-23页 |
| ·隧道抗减震基本模式 | 第23-24页 |
| ·Ⅳ级围岩减震算例 | 第24-27页 |
|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24-25页 |
| ·减震层减震效果分析 | 第25-27页 |
| ·Ⅳ级围岩抗震算例 | 第27-30页 |
|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27-28页 |
| ·抗震层抗震效果分析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基于FLAC~(3D)计算原理与分析方法 | 第31-45页 |
| ·FLAC~(3D)简介与动力计算基础 | 第31-33页 |
| ·地震波选取与处理 | 第33-37页 |
| ·选取实际记录地震波 | 第33-34页 |
| ·人工合成地震波 | 第34-35页 |
| ·地震波处理 | 第35-37页 |
| ·动力计算本构模型 | 第37-39页 |
| ·线性粘弹性模型 | 第37-38页 |
| ·双直线模型 | 第38-39页 |
| ·动力计算边界条件 | 第39-41页 |
| ·等效粘性边界 | 第39-40页 |
| ·能量传递边界 | 第40-41页 |
| ·系统阻尼 | 第41-44页 |
| ·瑞利阻尼 | 第41-43页 |
| ·局部阻尼 | 第43页 |
| ·滞后阻尼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山岭隧道立体交叉段动力分析 | 第45-71页 |
| ·工程背景与数值模型建立 | 第45-49页 |
| ·工程背景 | 第45-46页 |
| ·建立数值模型 | 第46-49页 |
| ·公路隧道间距对交叉段影响 | 第49-58页 |
| ·隧道断面最大Mises应力的动态响应 | 第49-55页 |
| ·隧道断面最大位移动力响应 | 第55-58页 |
| ·公铁隧道净距对交叉段影响 | 第58-66页 |
| ·隧道断面最大Mises应力的动态响应 | 第58-62页 |
| ·隧道断面最大位移动力响应 | 第62-66页 |
| ·地震波激励方向对交叉段影响 | 第66-69页 |
| ·隧道断面最大Mises应力的动态响应 | 第66-68页 |
| ·隧道断面最大位移动力响应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5章 山岭隧道交叉段抗减震措施研究 | 第71-87页 |
| ·衬砌结构参数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71-74页 |
|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1-72页 |
| ·初支材料强度变化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72-73页 |
| ·二衬材料强度变化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73-74页 |
| ·衬砌外围减震层对减震效果影响 | 第74-79页 |
|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4-75页 |
| ·减震层厚度对减震效果影响 | 第75-77页 |
| ·减震层参数对减震效果影响 | 第77-79页 |
| ·衬砌外围加固圈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79-83页 |
|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9-80页 |
| ·注浆圈厚度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80-81页 |
| ·注浆圈参数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81-83页 |
| ·锚杆对抗震效果影响 | 第83-86页 |
|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83-84页 |
| ·应力影响 | 第84-85页 |
| ·位移影响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