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9-12页 |
第一章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学理渊源 | 第12-28页 |
第一节 逻辑经验主义论题 | 第12-18页 |
一、称为“正统科学哲学”的逻辑经验主义 | 第12-16页 |
二、由发展走向末路的逻辑经验主义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开放的思想——批判理性主义 | 第18-23页 |
一、证伪的原则和批判的理论 | 第18-20页 |
二、猜想与反驳的科学知识进化论模式 | 第20-21页 |
三、“三个世界”中的相对多元意蕴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历史主义和不可通约性 | 第23-28页 |
一、历史主义的演化 | 第23-25页 |
二、不可通约性折射出的文化相对性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新转向 | 第28-44页 |
第一节 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 第28-33页 |
一、批判性精神的溯源 | 第28-30页 |
二、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 | 第30-32页 |
三、越出传统,走向自己的科学方法论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具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科学方法论 | 第33-36页 |
一、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论题 | 第33-34页 |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 第34-36页 |
第三节 饱含转向驱动力的核心思想 | 第36-40页 |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 第37-38页 |
二、多元主义方法论 | 第38-39页 |
三、相对主义思想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基于非理性主义的自由与平等 | 第40-44页 |
一、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 第40-42页 |
二、走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后现代思维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转向后现代的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及其文化 | 第44-54页 |
第一节 由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科学哲学 | 第44-46页 |
一、一种哲学运动——“后现代主义” | 第44-45页 |
二、后现代科学哲学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超越的科学哲学——“后哲学文化” | 第46-51页 |
一、“弱理性”对绝对科学合理性的取代 | 第46-48页 |
二、消解科学划界 | 第48-49页 |
三、作为文化的科学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转向文化的路径——“多元方法论”和“文化经验” | 第51-54页 |
一、费耶阿本德之“多元方法论”增大了科学的文化空间 | 第51-52页 |
二、后现代的“文化经验”推进了科学哲学文化转向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转型后的科学哲学文化新进展 | 第54-62页 |
第一节 走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化形态 | 第54-57页 |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界定 | 第54-55页 |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性”文化 | 第55-56页 |
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化合理内核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费耶阿本德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致性 | 第57-59页 |
一、反对基础主义的一致性 | 第57-58页 |
二、极端相对主义共性 | 第58页 |
三、科学向人文的回归 | 第58-59页 |
第三节 转型之后的困境问题 | 第59-62页 |
一、反科学主义上困境犹存 | 第59-60页 |
二、科学与人文关系上困境未消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注释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