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花器官脱落的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离区形成及其发育相关基因 | 第11-12页 |
·水稻离区发育基因 | 第11-12页 |
·番茄离区发育基因 | 第12页 |
·拟南芥离区发育基因 | 第12页 |
·影响脱落的因素 | 第12-15页 |
·衰老和环境因素 | 第12-14页 |
·衰老 | 第12-13页 |
·光照 | 第13页 |
·温度 | 第13页 |
·水分 | 第13页 |
·病虫害侵袭 | 第13-14页 |
·矿质营养 | 第14页 |
·臭氧 | 第14页 |
·激素对脱落的影响 | 第14-15页 |
·乙烯 | 第14页 |
·生长素 | 第14-15页 |
·脱落酸 | 第15页 |
·其他激素 | 第15页 |
·与脱落相关的细胞壁酶类 | 第15-16页 |
·纤维素酶 | 第15-16页 |
·果胶酶 | 第16页 |
·拟南芥花器官脱落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乙烯依赖的花器官脱落途径相关基因 | 第18页 |
·非乙烯依赖的花器官脱落途径相关基因 | 第18-21页 |
·短肽配体-受体类蛋白激酶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膜运输相关基因 | 第19-21页 |
·其他脱落相关基因 | 第21页 |
·DOF类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DOF蛋白的结构和分类 | 第21-23页 |
·DOF蛋白与DNA结合 | 第23-24页 |
·DOF蛋白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4页 |
·DOF蛋白调节的生物学功能 | 第24-26页 |
·MAPK级联反应途径 | 第26-29页 |
·MAPK级联信号系统及其特征 | 第26-27页 |
·拟南芥MAPK级联反应途径 | 第27-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55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菌株 | 第31页 |
·质粒载体 | 第31-32页 |
·工具酶、试剂盒和常用试剂 | 第3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38页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33-37页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55页 |
·拟南芥杂交实验 | 第38页 |
·新型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 | 第38页 |
·R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提取拟南芥总RNA | 第38-39页 |
·反转录RT-PCR实验 | 第39-40页 |
·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40页 |
·回收琼脂糖凝胶中的DNA | 第40页 |
·DNA片段与T载体或表达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40-41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热激法转化 | 第41页 |
·用于连接T载体的转化的方法 | 第41页 |
·用于连接一般表达载体的转化方法 | 第41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41-42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大量提取与纯化 | 第42-43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3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化学法转化 | 第43页 |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 | 第43-44页 |
·GUS染色及其观察 | 第44页 |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44-45页 |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4页 |
·LiAc介导的酵母转化 | 第44-45页 |
·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和荧光双分子互补(BiFC)实验 | 第45页 |
·乙烯处理拟南芥 | 第45-46页 |
·ACC筛选乙烯不敏感表型 | 第45页 |
·乙烯气体处理转基因植株 | 第45-46页 |
·Brandford方法测定样品蛋白浓度 | 第46页 |
·SDS-PAGE电泳 | 第46页 |
·Western免疫印迹实验 | 第46页 |
·多种标签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实验 | 第46-48页 |
·MBP标签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47页 |
·His标签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47-48页 |
·Flag标签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48页 |
·体外磷酸化实验 | 第48-50页 |
·DEX处理拟南芥方法 | 第50页 |
·DEX溶液喷洒处理拟南芥角果 | 第50页 |
·DEX溶液浸泡处理拟南芥离体叶片或角果 | 第50页 |
·酵母单杂交实验 | 第50-51页 |
·诱饵质粒的构建 | 第50-51页 |
·诱饵质粒整合进酵母Y1H Gold菌株基因组 | 第51页 |
·目的载体转入诱饵菌株 | 第51页 |
·RNAi载体操作流程 | 第51-52页 |
·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5-75页 |
·引言 | 第55页 |
·AtDOF4.7在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内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5-59页 |
·乙烯提前了AtDOF4.7在角果离区中的表达时间 | 第55-56页 |
·AtDOF4.7在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内角果离区的时间表达延迟 | 第56-59页 |
·35S:AtDOF4.7导致乙烯超敏突变体ctrl-1花器官的脱落延迟 | 第59页 |
·AtDOF4.7在非乙烯依赖的脱落缺失突变体内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9-61页 |
·AtDOF4.7在ida-2突变体内角果离区的时间表达并未改变 | 第59-61页 |
·AtDOF4.7的表达量在ida-2突变体内上升 | 第61页 |
·AtDOF4.7和IDA上下游关系的遗传学分析 | 第61-63页 |
·AtDOF4.7是IDA信号途径下游的成员 | 第61-63页 |
·AtDOF4.7蛋白与MAPK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63-65页 |
·AtDOF4.7与MPK3/MPK6在酵母细胞中相互作用 | 第63页 |
·AtDOF4.7和MPK3/MPK6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相:互作用 | 第63-65页 |
·AtDOF4.7体外磷酸化分析 | 第65-66页 |
·AtDOF4.7氨基酸序列上磷酸化位点预测分析 | 第65页 |
·AtDOF4.7被MPK3/MPK6磷酸化修饰 | 第65-66页 |
·MKK5DD部分恢复S107的花器官脱落 | 第66-67页 |
·S107/MKK5DD植株内AtDOF4.7的蛋白水平降低 | 第67-68页 |
·AtDOF4.7对脱落途径下游的细胞壁降解酶类基因调控作用的初探 | 第68-75页 |
·S107植株数字化表达谱的数据分析 | 第68-70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 第70-7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5-81页 |
·AtDOF4.7的表达时间与乙烯的关系 | 第75-76页 |
·AtDOF4.7的表达强度由与IDA的关系 | 第76-77页 |
·AtDOF4.7对下游基因的调控 | 第77-78页 |
·AtDOF4.7在脱落途径中的角色 | 第78-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97页 |
附录1:AtDOF4.7调控花器官的花器官脱落的机理 | 第83页 |
附录2:拟南芥DOF家族成员基因气孔保卫细胞特异表达的筛选 | 第83-89页 |
附录2.1 气孔特异表达基因AtMYB60启动子与DOF家族成员一对一杂交 | 第85-87页 |
附录2.2 AtDOF3.6在体外与AtMYB60启动子的保卫细胞特异性序列结合 | 第87-88页 |
附录2.3 结论 | 第88-89页 |
附录3:本研究中所用的引物列表 | 第89-96页 |
附录4:AtDOF4.7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含有被EIN3识别的顺式作用元件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