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S | 第4-6页 |
绪论 | 第6-7页 |
一、减刑、假释的含义和法律依据 | 第7页 |
(一)减刑、假释的含义 | 第7页 |
(二)减刑、假释的法律依据 | 第7页 |
二、减刑、假释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7-12页 |
(一)关于减刑、假释制度与罪刑法定的关系 | 第7-8页 |
(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第8-12页 |
1. 减刑、假释制度有利于实现刑罚执行目的 | 第8-9页 |
2. 减刑、假释制度有利于降低罪犯人身危险性,促进罪犯自我转变 | 第9-10页 |
3. 减刑、假释制度有助于控制刑罚执行成本 | 第10-11页 |
4. 减刑、假释制度可以达到强化狱政管理的作用 | 第11-12页 |
三、影响减刑、假释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 第12-19页 |
(一)罪犯计分考核制度 | 第12-13页 |
1. 计分考核制度重视考核罪犯的日常改造行为,缺乏对思想状况的考核 | 第12页 |
2. 计分考核制度重视监狱的狱政管理,缺乏对社会效果的关注 | 第12-13页 |
3.“唯分是举”的思想扭曲了刑罚的真正目的 | 第13页 |
(二)模糊的假释依据——罪犯人身危险性和再犯罪危险 | 第13-14页 |
(三)现实中不可逾越的障碍——罚金与民事赔偿 | 第14-16页 |
1. 执行权归属问题 | 第15页 |
2. 与刑法的规定存在冲突 | 第15-16页 |
(四)对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制度规定存在漏洞 | 第16-17页 |
(五)重减刑、轻假释,不利于刑罚执行目的的实现 | 第17-19页 |
1. 减刑的条件比假释的条件简单、清晰,易于操作 | 第18页 |
2. 罪犯假释期再犯罪的社会影响大 | 第18页 |
3. 相应的衔接机制不到位 | 第18-19页 |
四、关于减刑、假释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19-27页 |
(一)提高对减刑、假释制度的重视程度,完善减刑、假释制度建设 | 第19-20页 |
1. 加强对减刑、假释制度的不断完善 | 第19-20页 |
2. 提高监狱执法者的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 | 第20页 |
(二)细化假释标准,完善罪犯人身危险性评估 | 第20-23页 |
(三)逐步形成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格局 | 第23-25页 |
(四)利用社区矫正的有利机遇,扩大假释的适用率 | 第25-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后记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