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生态补尝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 | 第15-24页 |
一、湿地的界定 | 第15-18页 |
(一)湿地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湿地的价值和利用中的利益关系 | 第16-17页 |
(三)我国湿地保护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二、生态补偿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生态补偿的法律性质 | 第19-20页 |
三、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界定 | 第20-21页 |
(一)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概念 | 第20页 |
(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特点 | 第20-21页 |
四、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1-24页 |
(一)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一、哲学基础——正义理论 | 第24-25页 |
(一)稀缺性引发正义问题 | 第24页 |
(二)正义的实现路径 | 第24-25页 |
二、生态学基础——自然属性理论 | 第25-27页 |
(一)耗竭性理论 | 第25-26页 |
(二)整体性理论 | 第26-27页 |
三、经济学基础——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 第27-29页 |
(一)公共物品理论 | 第27-28页 |
(二)外部性理论 | 第28-29页 |
四、法学基础——权利义务公平分配理论 | 第29-32页 |
(一)正义与法 | 第29-30页 |
(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 第30页 |
(三)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评价 | 第32-39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湿地生态补偿的规定 | 第32-35页 |
(一)国家层面立法 | 第32-33页 |
(二)地方层面立法 | 第33-35页 |
二、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一)立法理念偏差 | 第35-36页 |
(二)法律支撑不足 | 第36-37页 |
(三)完整性保护缺失 | 第37页 |
(四)市场补偿机制不成熟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9-45页 |
一、美国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9-41页 |
(一)美国湿地的权属 | 第39页 |
(二)美国主要的湿地立法 | 第39-40页 |
(三)美国湿地的“补偿性缓解措施” | 第40-41页 |
二、澳大利亚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一)澳大利亚湿地的权属 | 第41页 |
(二)澳大利亚主要的湿地立法 | 第41页 |
(三)澳大利亚的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制度 | 第41-42页 |
三、英国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42页 |
(一)英国主要的湿地立法 | 第42页 |
(二)英国的湿地管理协议制度 | 第42页 |
四、国外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42-45页 |
(一)明确湿地权属 | 第42-43页 |
(二)夯实法律基础 | 第43页 |
(三)强化市场作用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45-53页 |
一、我国生态补偿的法律原则 | 第45-47页 |
(一)市场补偿原则——有限的自治 | 第46页 |
(二)政府补偿原则——公开透明、公众参与 | 第46-47页 |
二、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内容 | 第47-51页 |
(一)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 | 第47-48页 |
(二)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关系客体 | 第48-49页 |
(三)我国湿地生态补偿范围 | 第49-50页 |
(四)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方式 | 第50-51页 |
三、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的法律救济措施 | 第51-53页 |
(一)湿地生态补偿的行政责任 | 第51-52页 |
(二)湿地生态补偿的民事责任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